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对深度报道新趋势的思考

2013-05-02 18:09
导读:新闻传播论文毕业论文,对深度报道新趋势的思考在线阅读,教你怎么写,格式什么样,科教论文网提供各种参考范例: 近年来,新闻媒介在深度报道上的投入和取得的成效是应该充

近年来,新闻媒介在深度报道上的投入和取得的成效是应该充分肯定的。但面对信息技术进步和新媒体兴起后国内、国际之间日益激烈的新闻竞争以及受众越来越高的需求,我们应认真思考如何进一步改进深度报道,在质量、品种、写作技巧、时效等方面登上一个新的台阶。

  (一)关于深度开掘问题。深度报道贵在“深”。目前,尽管不乏好作品,但相对来说,精品数量仍太少。不少稿件有一定深度,但仍显得有些粗糙、平淡。主要表现是:材料不丰富,主题不突出,本质点不透,叙述就事论事,时空跨度不大,缺乏典型佳例,第一手材料少,增添背景少,权威人士评论少。

  报道有深度是指能揭示事物本身的客观规律,把事情的本质点透。揭不深,点不透,讲很多道理,好像有“理论”,其实适得其反,令人生厌。深度来源于对社会问题的快速透视力,既要看得透,又要反映快,这就要求记者的脑子里有一把锋利的解剖刀,能把事物的特点、本质、事物发展的演变进程、根本原因端出来。脑子里只有一把钝刀子,深度开掘不出来,即使加一点“理论”色彩,也淡而乏味。快速透视力又来自采访的深入和科学的思维能力。不深入采访,不做扎实的调查研究,不进行科学的分析,再大的本领也没有办法把事情看准、点透。但是,有了丰富的材料,没有透视能力,脑子里没有一把快的解剖刀,那也只能看到现象、表面。所以,报道要有深度,就要勤于采访,还要勤于磨刀———学习理论,学习辩证法。

  深度报道兼有新闻性、解释性、调查性和分析性的特点,但所有这些功能都必须以事实为依据,并反映所报道的题材的历史、现状和未来。这就要求记者多层次、多角度、多方位地观察研究问题,并努力开掘,从超越“一般”中求深度,把丰富的材料和思辨色彩糅合在一起,回答社会和人们提出的一些深层次问题。

  (二)在选题上要宽严结合,把握好“度”。从原则上说,只要事件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或者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焦点、难点,都可以选作深度报道的题材。这种报道以它独有的深度和力度,要求记者具有宏观意识,善于按照事物本来的相互关系来看待或认识事物,善于从纵横两方面的对比中判断事物的地位和重要性。选题时,要考虑同大局相联系,正确判定所选题材的价值。既要从大处着眼,挑选那些在全局上有分量或者有独特意义的事物,又要从小处着手,从现实生活的诸多具体事物中去选取。因此,题材还是较宽广的。但是,有些事情,要多从大局出发,从国家和民族利益考虑,例如,涉及社会稳定、国家统一、民族问题、军事机密、尖端科技、经济情报、外交斗争等领域,就要十分慎重,要防止泄密、授人以柄或引发事端。并不是所有社会“热点”、“焦点”都可以作为深度报道的选题,要很好地筛选、策划和设计。有时我们会发现,社会和公众纷纷议论某个问题,由于解决的条件还不成熟,轰一阵,既不能促进问题的解决,甚至会起副作用。在这种情况下,对这类题材还是不发公开报道,先发内部报道较好。至于目前有些小报小刊的所谓深度报道,格调低下、语言粗俗、胡编乱造、耸人听闻,变成了这种报道的“垃圾”。

  (三)开展舆论监督贵在正确,重在建设。对于现实生活中存在的消极现象,需要揭露和鞭挞,需要加强舆论监督。新闻界已有了共识:舆论监督和正面宣传为主是统一的。针砭时弊,批评某一不良现象,着眼点是改进工作,解决问题,增进团结,维护稳定。要注意的是,报道事实要准确,点名批评要慎重。《新闻纵横》《焦点访谈》《东方时空》等节目中的许多报道这样做了,效果很好。这里,重要的是:记者和编辑不仅要有“爆破意识”,更要有“建设意识”,破是为了立,建设是根本,要追求好的社会效果。但是,有极少数新闻媒介,在市场经济大潮冲击下,只图一时轰动或只图经济效益而无视政治考虑,不顾大局,缺乏责任感。他们不做扎实的调研,只听一面之词,不加核实就发表内容重大的所谓揭露性的抨击文章。这种失实报道,不仅给新闻界,而且对社会稳定造成了严重的恶劣影响。

(四)要讲究写作技巧,在生动性上再下功夫。目前已出现相当一批立意新、内容好、开掘深、文笔美的深度报道。这些报道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讲究新闻写作:主题清晰、开掘深透、导语精彩、巧添背景、善用对比、精选细节(含场景、对话、动作、气氛)、语言优美。可是,总的来说,我们的深度报道仍需提高写作技巧,尤其是写得较多的综述、新闻分析和通讯,有些报道过分拘泥于解释新闻事件为何会发生这个主题,在表达方式上也显得不够灵活,平铺直叙,把原因用一、二、三的办法罗列,这样就容易使文章显得沉重有余,活泼不足,宣传效果受到影响。

  在深度报道领域,国内新闻比国际新闻好,国际新闻的对内报道比对外报道好。据不完全统计,在使用外语的对外宣传中,综述、新闻分析和述评占深度报道总数的86%,特写只占14%。而西方新闻的情况相反,特写占65%,综述、新闻分析占35%。特写在生动性和形象化上有其长处,它具有政治性、知识性和趣味性融为一体的特点,可以通过生动的事例把读者带到现场,同时通过必要的背景介绍使读者了解更多的知识,细节的描写又具有形象性和可感性。

  外国记者有的写作形式可供我们参考。它往往围绕一个在特定场景中的人物或轶事展开,然后将读者的注意力引向同这个场景或事件紧密相连的问题,点明主题的真正意义所在。因此,文章一开头就抓住人。接着,笔锋一转,向广阔的画面转移,往后通过细节、背景、数据、事实和纵横对比等展开叙述,几个转折、几句评语。这种写作形式往往是通过普通人的眼光来考察,因此通俗易懂,同时,使人理解并掌握重大、复杂问题的含义,从而有能力做出判断和抉择。西方新闻的深度报道,比较讲究写作技巧,但应当指出,一些西方记者,由于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的偏见,往往对别国进行片面宣传和歪曲报道,他们借助写作技巧,有时候甚至造谣。

  (五)深度报道的时效要因事而异,区别对待。有人认为,深度报道只要导向正确、有深度就行了,不必讲时效。这种认识具有片面性。与消息、动态新闻有所不同,深度报道讲的是适时与及时,不是一般意义的快。事件性新闻的深度报道,在事件发生时马上就要报道,要注重及时性。非事件性新闻的深度报道,大都是谈问题,要适时。这种报道快了不行,因为时机不成熟,矛盾还没有展开,人们关注的焦点还没有聚在这点上;当矛盾发展到成熟时,马上就要报道出去,慢了也不行,时过境迁,明日黄花,要恰到好处。所以要特别注意把握形势的发展,掌握好新闻的时宜性。外国新闻媒介不仅消息迅速,而且在事件性新闻的深度报道方面也捷足先登。1995年11月4日,以色列总理拉宾遇刺身亡,成为“世界大事”。西方主要通讯社在播发急电、要闻、详讯、拉宾生平以后,就以综述、特写、新闻分析、背景性报道等文体,深入回答拉宾为什么被犹太极右分子所杀害?接连报道刺客被捕目击记、凶手如此这般说,以色列国内和世界各国反应,拉宾之死对以色列政局和中东和平进程的影响,佩雷斯外长代行以色列总理职务与佩雷斯其人等。这些报道的“迅速”,为的是争取受众、赢得订户,企图左右舆论。事件性新闻的深度报道要不要注重时效,在新闻实践和效果中也能找到答案。

上一篇:流媒体技术与传统广播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