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论舆论传播与引导机制(4)

2013-05-03 18:21
导读:但是,反馈只是一种手段,它无法保证某一舆论的传播一定能够促进社会进步。就每一个舆论子系统而言,反馈不关心舆论本身的性质和内容,即舆论是什

但是,反馈只是一种手段,它无法保证某一舆论的传播一定能够促进社会进步。就每一个舆论子系统而言,反馈不关心舆论本身的性质和内容,即舆论是什么,而只关心传播过程怎么样,信息本身正确与否是反馈难以解决的。实际上,在公众舆论中,真理和谬误常常混杂在一起。由于利益需要的不同,以及对信息资源掌握有限等原因,人们对某一具体事物的看法在一时一地常表现得千差万别。人们的舆论指向和舆论传播并不象一枚硬币的两面,不是正面就是反面,总有一面是社会系统所需要的。有些公众舆论是完全脱离社会运行正常轨道的。这些舆论的传播成为社会传播系统中的“噪音”。所以,既不能把所有的公众舆论都视为正确的东西,也不能仅仅依靠信息的自然反馈,必须在特定的社会结构的框架内对舆论传播实施有效的控制。

首先,要对公众舆论作出准确的价值判断。衡量舆论的标准不能仅仅根据表面的现象,也不能机械地把“人民的声音就是上帝的声音”这样原本正确的命题当作教条,而必须根据社会系统的整体目标。例如,现代社会无不崇尚科学,但由于教育还未跟上科学的步伐,相当部分的公众还不能正确区分科学和伪科学,同时,狭隘的眼界还会滋生出某种非理性的情感和情绪。这些显然是与社会系统的目标相违背的。因此,必须正本清源,及时引导。此外,人们常常忽略这样的事实,即公众舆论也有被滥用的可能,公众舆论还有可能因信息渠道的不畅而被曲解。凡此种种都表明廓清各种舆论是非常必要的。

就舆论的社会功能而言,舆论是实施社会控制的杠杆。在社会层面上,传播系统把社会中发生的重要事件、重要的社会变化的信息传递给社会成员,同时也把公众就此形成的舆论传递给社会决策阶层。舆论不仅能反映危机,也能预示危机。社会成员可以从社会舆论中获得超越自身直接经验的有关环境信息和周围世界的运行状态,以及所属的社会群体对社会的认知、态度,进而在脑海中形成一幅现实世界的图景,并据此采取行动,对社会施加影响。社会成员广泛参与社会管理,主要就是通过参与舆论传播实现的。从社会的决策阶层来说,他们可以通过舆论的反馈获知社会危机所在,了解危机程度,为决策提供准确的依据。在现代社会中,社会决策不可能是少数人智慧的产物,而必须是在准确把握社会整体意识的基础上制订出的政策、法规。决策者必须倾听大多数社会成员的意见,洞悉人心所向。无视社会成员意愿的决策本身就是对社会系统的破坏。为达到社会控制的目标,决策者们可以反馈的基础上对社会系统的各要素、各层次进行协调,同时又导引社会舆论的方向。关于某些重大问题的社会舆论经过决策者的解释和规定,还有可能形成稳定的制度,直接发挥社会控制的作用。

在组织层面上,舆论服务于社会集团或组织的总目标。组织舆论分为内部舆论和外部舆论。内部舆论不仅为组织的决策者提供信息,而且为组织成员的角色行为取向提供信息。内部舆论是提高或降低组织效率的重要相关变量。组织的外部舆论,是指组织的外部公众对组织运行状态的意见和态度。社会组织总是以其他社会组织和整个社会作为其生存环境的。外部舆论可以帮助组织协调自身与环境的关系。组织的决策行为仅仅依据内部舆论是不够的。外部公众的舆论指向也是组织决策必不可少的参照系。如果组织决策与外部公众的舆论相冲突,舆论环境就会成为组织运行的障碍,反之,组织决策在社会上赢得良好声誉,这种舆论环境则能促进组织的正常运行和发展。现代公共关系以“内求团结,外求发展”为宗旨,正是对组织内外两种舆论环境深刻认识的体现。

在个人层面上,舆论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个人所属社会群体的群体规范,并作为“雷达”提供环境信息以引导个人的行为取向。舆论的表达还能提高社会成员的归属感,表现个人的自我价值。人们通过对公众舆论的认识和接受表明了自己在社会系统中的位置和作用,如党派立场、宗教观点、社会地位、教育程度,等等。社会成员总是在通过舆论的表达和传播告知社会自己是社会的一分子,并正在以自己的方式影响着社会。通过对舆论的认知和接受,个人也在表明他与所属群体其他成员的人际关系状态在正常地维持和发展。一个人生活在许多不同的群体之中,其中,对其有着至关重要意义的群体的舆论通常容易被个体所接受。群体内的人际关系就是一种压力。如果个体与群体产生离心倾向,群体舆论就会发挥“雷达”的预警功能,对个体发出警告。

因此,针对舆论发挥其社会控制功能的不同层面,社会舆论的引导和调控也必须采用不同的方式。在宏观上,首先要求建立一种制度,充分发扬民主。其次,要确保社会传播渠道的畅通,确保下情上达,上情下达。第三,要根据社会总体目标引导社会舆论,对正确舆论进行强化,对错误舆论加以抑制。在中观层次上,通过社会组织协调意见。当一种舆论需要在社会中扩散时,社会决策层通过社会组织开展讨论或传达,比较容易把握舆论传播的走向和状态。在微观层次上,可以通过控制舆论领袖具体地控制舆论传播。社会决策者通过控制舆论领袖进而把握一般社会成员的舆论取向的过程,是决策者、舆论领袖、普通社会成员之间的相对启蒙过程。舆论的调控手段多种多样,总的原则是在引导过程中保持足够的弹性,因时因事制宜。

内容来自www.nseac.com

注释:

(1)参见[日]竹内郁郎编《大众传播社会学》,复旦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174页。

(2)同上。

(3)[美]戴维.波普诺:《社会学》,刘云德、王戈译,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10页。

(4)[美]威尔伯.施拉姆等著《传播学概论》,新华出版社1984年版,第135页。

(5)罗杰斯语,同上,第218页。

上一篇:网络新闻价值取向的变化及其影响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