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闻传播学专业的“考研热 ”与高校学风建设
2013-05-13 18:11
导读:新闻传播论文毕业论文,论新闻传播学专业的“考研热 ”与高校学风建设在线阅读,教你怎么写,格式什么样,科教论文网提供各种参考范例:
摘 要 :近年来 ,高等院校应届毕业生报考硕士研究生已成为各大
摘 要 :近年来 ,高等院校应届毕业生报考硕士研究生已成为各大城市每年冬季的独特风景 。新闻传播学专业的学生不同于文史 、理工类学生 ,有其鲜明的个性特点 。当下在传媒类学生中悄然兴起的考研热潮也在持续升温 ,对新闻传播院 系甚至整个高校的学风建设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这种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 ,也有消极的负面作用 ,唯有有效引导 ,方能兴 利除弊 。
关键词 : ;考研热 ;学风建设
一 、知识经济时代语境下的 “考研热 ”
自 1999年以来 , 在高等教育改革 “扩张 ”、高等教育由精英化走向大众化的社会背景下 , 对广大民众而言 , 上 大学已不再是可望而不可即的事情 。按照马斯洛的需要层 次理论 , 当任何一种需要得到满足后 , 下一个更高层次的 需要就会成为主导 。在上大学受教育的需要得到满足后 , 人们就会产生接受更高层次教育的需要 。21 世纪是知识 经济时代 , 伴随知识经济时代到来的是高新技术产业的迅 猛发展 , 高 、精、尖技术需要大量高学历的技术人才来开 发 。社会的高速发展迫切需要培养更多拥有丰富知识的高 素质 、高层次创造型人才 。而各高等院校的应届大学生在 毕业后 , 考取硕士研究生 , 向着更高的学习目标迈进 , 提 高自身素质 , 提升日后在人才市场的竞争力 , 是其成为此 类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 。此外 , 每年大学毕业生人数的迅 猛递增造成了就业形势的日趋严峻 , 大部分专业就业率逐 年下降。由于大学教育的逐步发展所造成的人们思想观念 的变化、社会就业形势严峻所造成的发展压力以及知识经 济时代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 都促使广大莘莘学子将考研作为毕业前夕的主要选择 。
我国近年来 “考研热 ”持续升温 , 有人戏称为 “高 烧不退 ”, 尤其是一些地方院校或相对冷门的专业 , 本科 生考研的比例已高达 50 % 。2004 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 考试约有 94万人报考 , 考生中 , 应届本科毕业生有 4714
万人 , 占 报 考 总 数 的 5012 % , 比 2003 年 增 长 2314% 。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
2005年 11712 万人考研 , 2006 年超过了 120 万 , 2007 年
更是达到了 140万以上 , 创历史新高 。 新闻传播学专业的学生不同于文史 、理工类学生 , 尤
其是播音与主持 、
广播电视编导等艺术类学生更是有其鲜 明的个性特点。他们的优点是思想活跃 , 富于创造力 , 自 我意识突出 , 感性认识能力强 , 注重专业技能学习 , 其不 足之处是忽视集体合作 , 思辨能力相对较弱 , 不重视人文 基础学科的学习 , 随意性较强 , 性情较为松散 , 纪律观念 差 。在学习课程的选择上 , 往往表现出专业课学习热情 高 , 而公共基础课则学习热情低 , 甚至排斥 , 认为没有 用 , 不必学 。[ 1 ]基于此 , 人们往往有一种成见 , 认为传媒 类学生虽社会活动能力强 、动手反应快 , 但坐不住 、心思 多不在读书上 , 再加上日后所从事的新闻传媒行业是朝阳 产业 , 所以 “考研 ”的苦行僧生活离传媒类学生还是有 一定距离的 。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 笔者任教的新闻与传 播学院近 5年全日制本科学生考研人数呈逐年上升趋势 。 新闻传播学专业的一部分学生刚入校时满怀对未来职业的 激情与憧憬 , 热切渴盼 “与新闻共舞 ”, 随着学习的逐步 推进 , 与往届学长接触的越多 , 再加上记者职业本身存在 的一些劣势 , 譬如身份的被动性、工作的漂泊性等 , 在临 近大学毕业时 , 有的学生毫不犹豫地选择与本专业相关的 中文 、法律 、经济管理 、
社会学等专业考研 。当然 , 也有 学生对新闻传播专业情有不舍 , 但他们选择考研 , 甚至有 志于在硕士学位后继续深造 , 一心想的就是拥有高学历 、
高学位 , 学成之后可以在新闻传播院校谋一个较为理想的
职位 , 不用再受整日奔波街头巷尾 、捕风捉影之苦 , 将考
研作为增加就业资本的主要途径之一 , 从而义无返顾地投 身考研大军 。
且不论具体出于何种动机 ,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 , 在传 媒类学生中兴起的这股持续升温的考研热潮对新闻传播院 系甚至整个高校的学风建设都会产生较大的影响 , 这种影 响既有积极的一面 , 也有消极的负面作用 。
二 、“考研热 ”对学风建设的良性促进
(一 ) 对高校学生良好学风的倡导 考研是一种积极追求上进的表现 , 必然会相应地促进
和提高考研生学习的认真程度 。他们一般在大二甚至刚入 校时就已确定将考研作为自己在大学阶段的终极目标 。对 于学院安排的一般课程 , 除了在考研前如火如荼备考的那一年时间 , 其余时间的学习态度都相对较好 , 大多不会出 现旷课现象 。而对于新闻传播类的专业课 , 特别是与自己 要报考的方向一致的研究生入学相关课程 , 学习积极性高涨 , 表现非常主动 。上课时认真听讲 , 记下教师教案的每 一个字 , 不敢有半点疏忽或遗漏 ; 下课时更是踊跃地向专 业教师反复咨询与考研相关的所有事宜 , 勇于提问 。考研 生如此勤奋好学的姿态 , 会在一定程度上带动其他非考研 生的学习热情 , 在学习风气不是很浓厚的新闻传播院系营 造出一种努力向上 、一心向学的学习氛围 , 使得一 、二年 级整体学风都朝着良性的方向发展 。
(二 ) 对高校本科教学质量的推进 在新闻传播类多门考研课程的学习过程中 , 相对其他
学生而言 , 考研生往往学得非常细致 、扎实 , 力求对课程 内容和相关学科的研究现状与发展动态有更深入的了解和掌握 。他们对专业教师的授课有着较高的要求 , 往往不会 满足于对知识点浮光掠影式的简单讲授 , 而希望教师能结 合最新学术动态做出深入浅出的阐释和点拨 , 便于他们考 研答题时思路清晰 、逻辑严密 , 这一需求间接刺激了教师 授课态度的端正与教学质量的推进 。笔者认为 , 在教与学 的过程中 , 教始终应该占据主导地位 。教师的知识结构 、 授课方法 、授课内容 、授课态度 、精神状态等对学生都有 着巨大的影响 , 提高教学质量的首要环节是抓好教师这一 关 。教师的作用是教会学生如何学习 、如何思考 、如何求证 , 引导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主动性 , 提供更多更 新的信息 , 真正体现启发式和创新式的教育 。更进一步 , 学生的学习动机还会在一定层面上激发教师的科研意识 , 提升教师的学术水平 , 可谓 “教学相长 ”。
三 、“考研热 ”对学风建设的负面影响
犹如一枚硬币的两面 , 在客观剖析正面功能的同时 , 我们更有必要理性审视 “考研热 ”的负面影响 。回顾近 年持续不断的考研热潮及其对高校学风建设的影响 , 在肯
46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
定其积极意义的同时 , 做些冷静的思考 , 有助于其健康
发展 。
(一 ) 对高校本科教学秩序的强力冲击
“考研热 ”对高校本科教学的干扰是毋庸置疑的。由 于相对某些传统学科 , 新闻传播类专业的考研竞争要更为 激烈一些 , 在这样的情势趋使下 , 一部分势在必得的学生 从大三 、大二甚至刚踏入大学校门的那一天起就开始实施 严格缜密的考研计划 。不少学生在学校周边租住廉价的民房 , 关起门来一心只读圣贤书 , 摈弃一切课外活动和人际交往 , 心无旁骛地埋头复习考研课程 ; 一些跨专业考生甚 至逃离自己的专业课堂 , 终日呆在准备报考专业的课堂上 旁听 、“蹭课 ”。
近年来的 “考研热 ”使考研
培训迅速发展成为一个 巨大的产业 , 这种中国特色的典型应试教育通过对历年考研试题的深入研究分析 , 进行针对性的强化 , 辅之以题海 战术等策略 , 对考研成绩确实有所帮助 , 多数考研生踊跃 报名参加 。规模的扩大使培训在休息日安排不开 , 只好与 正常上课时间重叠 , 学生经常理直气壮地向教师请假 , 甚 至直接逃课 。[ 2 ]此外 , 由于许多学生专注于打听 、了解准 备报考学校的专业 , 执著于与准备报考方向的导师沟通 , 特别是从大三第二个学期开始 , 距离考研只有不到一年的 时间 , 考研生的紧迫感增大 , 感觉学习时间不足 , 逃课现 象日趋严重 , 常规教学活动往往无法正常开展 。对于任课 教师来说 , 课堂上只有为数不多的学生 “捧场 ”已是见 怪不怪的现象。
更重要的是 , 大四第一个学期安排的新闻专业实习是 极其重要的培养环节 , 是传媒类本科生最后一个实践环 节 , 它既是对整个本科阶段学习的实战总结 , 又是针对就 业后开发工作的职业训练 , 是学习和工作的衔接过程。但学生往往以考研为由 , 草草应付了事 , 严重妨碍了毕业实 习的顺利开展 , 使得教学目标无法实现 。这样做的结果是 四年新闻本科念下来 , 一些学生根本无法达到一个传媒本 科毕业生所应该达到的知识水平。众所周知 , 新闻传播学 是一门相当重视实践动手能力的学科 , 本科阶段的实践性 课程体系明确了对本专业领域大学生技能和素质的要求与训练 , 如果培养计划所规定的毕业实习也是马虎对待 , 这 样的学生在破坏学校实践教学体系的同时 , 又如何成为新 闻事业合格的后备军 , 如何成为媒介竞争日趋白热化状态 下所需求的 “准记者 ”? 在一个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媒介 化时代 , 新闻传媒后备军唯有不断发现应用中的问题 , 完 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 然后动手解决问题 , 才能逐渐提升自 己的能力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 》第十六条规 定 : “本科教育应当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本学科 、专业 必需的基础理论 、基本知识 , 掌握本专业必要的基本技 能 、方法和相关知识 , 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研究工 作的初步能力 。”在思维最活跃 、最富创造激情的年龄段 ,
大学生因考研而放弃了创造性训练 , 对以后的
职场就业或
学术深造都会造成消极的影响 。
(二 ) 对高校应试教育之风的推波助澜 中小学的应试教育弊端已引起中央高层的高度重视 ,
另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 , “考研热 ”带来的大学应试教
育之风也正在悄然形成 。由于各高校招考研究生时一般都 是按照笔试分数的高低依次录取 , 这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 本科教育中仍然存在的应试教育弊端 , 这与当前中央倡导 的素质教育精神是完全相悖的。[ 3 ]大学教育的目的在于培 养学生的自主学习 、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但激烈 的考研竞争使学生局限于对课本内容的掌握 , 忽略了在此 基础上进行的应用实践 , 使大学成为了高中的延续 , 学习 局限在
数学 、
英语 、
政治以及两门考研课程上 。
当前 , 一些就业困难的地方 , 非名牌本科院校几乎成 了名牌大学的考研基地 , 传媒类考研生中普遍存在着与考 研有关的专业课程就认真聆听 , 没有直接关系或关系不大 的一些通识课程就敷衍了事的两极分化现象 , 存在严重的 偏科 。如果用应试教育 “唯分数论 ”的考试方式来选拔研究生 , 我们招收的将不会是知识结构合理 、高素质的好 学生 , 而是擅长应付考试 、高考分的好考生 。这样的学生 进入研究生学习后必然暴露出知识结构单一 、创新性不足 等先天性的缺点 。这一问题在每年夏季的高考中一直遭到 有关专家的高度质疑 , 而在培养高层次人才的研究生招生 中重蹈覆辙 , 这不得不令人扼腕叹息。“考研热 ”带来的 应试教育之风 , 使得在上个世纪 90 年代以前一直颇为纯 洁的研究生入学考试近年来也频频出现作弊现象 , 请 “枪手 ”代考已成为坊间不争的事实 , 在无形中助长了虚 假 、浮夸的社会不良习气 。
(三 ) 对高校传媒人才培养的消极作用 “考研全因就业难 , 不是考研 , 而是研究考试 ”, 某
新闻专业学生向笔者诉说起自己考研的不得已 , “我们专
业呀 , 找工作难 , 找专业对口的工作更难 , 继续深造也是 一种曲线就业 ”。一些准毕业生选择继续读书并非自己想要的结果 , 不过是实在没办法而为之 , 他们将考研当成了 就业 “避风港 ”。三年后就业压力是否一定能够得到缓解 另当别论 。笔者在这里要关注的是那些因求职无果而无奈考研的学生在考研失利后的被动局势 。
考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素质培养 , 不可避免 地也影响到他们的就业前景 。近几年笔者所在的
新闻学院 考研学生仅有 20%能够被各大高校录取 , 剩余的学生就 业变得困难 , 虽然这与社会就业的大环境有关 , 但我们不 能不注意到 , 许多考研生的专业水平过低也是一个重要因 素 。走向市场的新闻媒体不得不追求经济效益 , 这就使得 新闻单位在招工时尤其注重应聘人员的实践应用能力和实际工作潜力 , 往往希望新记者能够很快适应工作岗位 , 减 低媒体培养新人的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 。但往往事与愿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违 , 有的学生在面试时表现欠佳 , 让用人单位望而却步 。
另一个更典型的现象是有些媒体或公司的公关部门来
招聘毕业生时 , 首先要求学工办提供考研生名单 , 将他们 打入另册 , 彻底剥夺了面试的可能性 。有学者分析 , 个中 原因主要来自两方面 : 一方面很多考研失败的学生实际上 并未放弃考研 , 工作后继续考研 , 不安心本职工作 , 工作 态度 、工作效率和工作稳定性都必然受到影响 ; 另一方 面 , 考研学生的知识面窄 、动手能力差 , 导致进入工作角 色慢 , 与人协调和沟通的能力欠缺 。[ 4 ]这两方面都是当今 新闻机构用人的大忌 。
四 、引导 “考研热 ”,
完善学风建设
在众声喧哗的考研潮流中 , 大家的目的大相径庭。以 提高自身素质为目标者有之 , 为学历证书 , 为增加筹码 , 为改换专业的亦大有人在 。在这种急功近利的思想支配下 , 很多大学生身上弥漫着浮躁、浅近 、轻飘的学风 , 研 究风气淡薄 , 思考能力下降 , 缺乏真才实学 、没有独立见解 。[ 5 ]在这样的氛围中 , 很难想象 , 学生会潜心学习本专 业课程 ; 在这样的环境下 , 大学又如何能够培养出社会需 要的合格人才。
可见 , 若不对这股在高等院校方兴未艾的 “考研热 ” 加以合理引导 , 将会对大学学风建设带来相当大的冲击 。 大学是拉动社会进步的源头 , 大学的学风和文化若受到腐蚀 , 社会进步也会受到影响 。大力加强学风建设 , 这是社 会对高等院校提出的迫切要求 , 也是高等院校自身发展的 需要 。一流的大学必定要有一流的学风早已成为各大学治 校者的共识 。为此 , 笔者所在的新闻学院针对传媒类学生 的实际特点 , 围绕学风建设开展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工作 举措 。
(一 ) 加强专业引导 , 开展读书活动 针对传媒类学生专业意识较为淡薄的现状 , 我们注重在平时的教育过程中加强专业引导 。每个学生在刚入校时 就发了专业培养计划 , 让每个学生都清楚地知道本专业的 课程安排体系。拥有丰富的知识面是新闻院系培养学生的 必然要求 。《中国青年报 》著名记者李大同说过 , 明白新 闻的基本理念和价值标准 , 阅读 200本有用之书 , 就没有 做不好的新闻工作 。学院在三年级学生中开展读书活动 , 并统一指定了阅读书目 。这 20 种书目除新闻传播学经典 专业著作外 , 还涉及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 、文学、历史 学 、
哲学 、
法学 、
政治学 、经济学 、社会学 、
艺术学、科 学技术 、传统文化等著作以构筑学生较为完整的知识框架 。学院定期邀请国内外知名传播学者和优秀业界精英举 办最新学术 、业务讲座 , 组织学生在寒暑假参加各种与专 业有关的社会实践 , 增强他们对本专业的认同感和归属 感 。笔者认为 , 在培养学生对本专业以及日后要从事的职 业的高度热爱之后 , 学生对自己在临近毕业时是否选择考
研会有更为理性和成熟的思考 , 以便合理规划自己的
人生 。
(二 ) 倡导教书育人 , 实行班导师制
竺可桢早在 1936 年担任浙江大学校长时就曾指出 : “教授是大学的灵魂 , 一个大学学风的优劣 , 全视教授人 选为转移 。”教授 、导师的作用由此可见一斑 。在日常教 学过程中 , 笔者所在的新闻学院积极倡导教师除了教书还 要育人 , 在一 、二年级实行班导师负责制 。由年轻博士担 任的班导师能够起到言传身教的示范效应 , 榜样作用不仅 体现在专业学习 、业务实践上 , 还表现在进取精神 、学术 品格上。导师的职责包括帮助学生尽快适应在大学的学习和生活 , 主动了解学生的各种困难 , 并给予切实可行的指 导和帮助 ; 在业务学习 、专业方向的选择等方面提供必要 的指导 ; 鼓励和协助学生参加科研工作 , 提高学生的专业 兴趣 , 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和科学精神 。[ 6 ]在本科阶段让 学生接受较为严格规范的学术训练 , 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 学士学位论文的写作水平 , 还可以提高学生考研的通过 率 , 更为重要的是能够营造一种浓厚的学习氛围和终生学习的理念 。
学风建设是一个
系统工程 , 是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中
(科教范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一个永恒的命题 。社会人是有 “等级 ”之分的 , 而社会
分层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受教育的程度 。当本科毕业不再 一劳永逸而考研也不再高不可攀时 , “考研热 ”的出现也 就成为一种必然 。在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的形势下 , “考研 热 ”可能还会进一步加剧 , 我们还需要继续探索教学和 教学管理的应对策略 , 既要保证教学秩序 , 又要保证培养 效果 , 在国际竞争对传媒人才的要求日益高涨的当下 , 努 力提升学生全方位的竞争力应成为每一位新闻传播教育工 作者当仁不让的历史使命 。
参考文献 :
[ 1 ]杨林书 ,贾智 1 传媒艺术类学生学风建设探索 [ J ] 1 浙 江传媒学院学报 , 2005, ( 3 ) : 74 - 761
[ 2 ] [ 4 ]李晓峰 ,李建军 1“考研热 ”对本科教学的影响及对策 [ J ] 1中国成人教育 , 2007 , ( 5) : 37 - 381
[ 3 ] [ 5 ]钱舟扬 1“考研热 ”产生的原因 、负面影响及对策 [ J ] 1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5 , ( 2) : 72 - 7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