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加坡博物馆在华人文化意识重构中的意义(3)
2013-07-27 01:07
导读:预料在三五年后,新加坡就能拥有第一栋以土生华人为主题的数码博物馆。 博物馆的形成包含着一种同化特定对象的无意识过程。当博物馆事实上已经成
预料在三五年后,新加坡就能拥有第一栋以土生华人为主题的数码博物馆。
博物馆的形成包含着一种同化特定对象的无意识过程。当博物馆事实上已经成为某种文化的象征物时,它的萌生与增容实际上往往对应着特定自性(identity)的近乎无条件的强化。尤其是当这种无意识过程与民族的自性联系在一起时,更是如此。正是在这种特殊的时刻,人们才会比较深切地理解看似展示与存储物品的博物馆的整体性意义。博物馆可以成为强有力的、确定自性的机器。驾驭一个博物馆恰恰就意味着控制某个社会的表征及其某些最高、最有权威性的真理。米克·贝尔曾经透彻地指出:“博物馆其实是一种‘双重的显现’(doubleexposures)。展览品本身的存在是一种显现,而经过博物馆策划与组织的展示则是另一种显现。这种‘双重的显现’融入了展览品的意义,也添增了展览品以外的意味。”今天,在新加坡博物馆的本地参观者当中,也只有5%是年轻人,其中还不包括由学校带团组织的学生。针对新加坡的年轻人不爱参观博物馆,新加坡国家文物局决定把他们喜爱的事物带进博物馆,以街舞、嘻哈
音乐和涂鸦艺术等街头流行文化为“饵”,吸引年轻人走进博物馆,摆脱博物馆沉闷、老旧的形象。为了让这一计划更符合年轻人口味,新加坡国家文物局与南洋理工大学传播系学生合作,设计了一系列活动,内容包括街头时尚、另类音乐、网络游戏、涂鸦艺术、动画、现代舞和
电影等。国家文物局希望这些活动能吸引介于l5岁至29岁的年轻人参与。可以相信,只要博物馆作为文化的重要构成的地位不会改变,只要它作为一个文化的活的观念存在,那么,有关它的话语就不会远离人们而去,只会变得更加重要和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