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尽管每个人其实在这个城市中的命运并不相同,但上述的文字却将所有人都纳入到时间性的宏大叙事框架中,被赋予上海历史巨变的“见证人角色”。但其实上海的变迁在不同的摄影家眼里被赋予的意义并不完全相同,《南方周末》的一篇图文新闻的作者则表现出了对上海现代性的双重态度,同样,这则图片新闻是通过今昔对比的方式,展现上海变化,不过,这次作者尔冬升主要选择了自己两次俯拍浦东的景观:一次是90年代,一次是2010年,而将这两组照片放在一起,作者既感到“幸运”,同时又感到“不幸”:
有时我觉得自己是幸运的摄影师,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和这样一座城市,仅用了30年的时间就完成了对上海城市变迁的记录。有时,我又觉得自己是一个不幸的摄影师,因为在我的周遭终日是工地的轰鸣和都市的喧嚣。在过去的20年里,我目睹了太多老房子消失在人的视野里,一同被湮灭的还有老上海人传统的生活方式。[9]
作者感到幸运是上海的城市巨变,但又感到不幸是上海城市发展太快,令人“头晕目眩”,上个世纪90年代浦东虽然已经矗立起东方明珠,但其周围还是“大片空旷的土地”,但2010年作者再来这个地方时,却被满目高楼和多姿多彩的世博场馆所“击晕”,“让我这个土生土长的上海人还是产生了视觉上的强烈震撼,我想只有用‘景观爆炸’这个词能形容我的感觉”,作者对于上海现代性显然是矛盾的,既感到兴奋,又感到困惑。
而摄影家胡杨的《上海人家》(1994)则向公众展示了上海现代化过程中另外一些“纪实照片”。从1994年开始,胡杨前后大概拍摄了500多张总的主题为“上海人家”的纪实摄影图片,这些摄影照片以纪实的名义,记录上海繁华的外表之下,形形色色人群的生活状态。与徐裕根的照片相比,胡杨所拍摄的空间场景有很大不同,徐裕根的摄影照片主要以街道、马路和建筑等公共空间为主,但胡杨的摄影照片则是以家为主的日常和私密空间。以家为代表的私密空间似乎隐喻了上海大都会的内部世界。在胡杨看来,“家”这个日常的、私密的空间,不仅能反映生活在这个城市人的本真状态(高兴、悲伤、孤独和幸福等等),而且也可以看出这个城市的“本真状态”:
目前的上海已经成为世界关注的热点地区。但是,生活在上海的人们的生活情况究竟如何?我们看到了很多为北京奥运会而修建的“水立方”和“鸟巢”的美丽图片,这些也许非常宏伟壮观,但它们不代表老百姓的真实生活。人们只有在自己家里才会最真实、最放松,才会除去社会的属性,呈现出本我的状态。[10]
城市中每个人的职业、性别和阶层关系,乃至人的物质状况和精神面貌均通过“家”这个狭小的城市空间被揭示出来。其中最著名的一张照片是反映一位下岗女职工的生活和精神状况,她无聊地躺在家中床上,狭小的房间四周墙上贴满了商品广告,花花绿绿的商品所表现出的城市物质极大丰富的现象,与主人公下岗后的贫穷、孤独以及主人公狭窄的居住空间,形成了鲜明对照,极具有反讽意味。这些纪实摄影令人震撼,还引起海外媒体的关注,英国《泰晤士报》在报道胡杨的作品后特地加了这样的“注脚”:“生活富裕的占少数,过着小康生活的人居多,还有一些人生活得非常艰辛:这就是上海这座亚洲最令人兴奋的城市的生活状况。摄影家胡杨向人们呈现了一个全新的中国。”[11]
胡杨的摄影图片提供了主流新闻媒体现代化“宏大叙事”之外的城市日常生活场景,包括物质的和精神的世界。这些摄影图片说明,“现代化”也不等于一切,物质、财富、阶层与人的精神状况也并不完全化等号:“财富与幸福并不成正比‘富人有富人的烦恼和痛苦;穷人有穷人的潇洒和快乐;中产阶级也时常忧愁和发呆。’穷人的居室狭小凌乱,但它们济济一堂,打牌下棋,欢声笑语不绝于耳;富人生活舒适,家居环境宽敞,但却透出刺骨的清冷、孤寂,主任形单影只,忧郁不展。”[12]其实,2009年热播的电视连续剧《蜗居》也描绘了上海大都会繁华外表下的另一种城市景观。这部电视剧以上海为背景,深刻地展现了上海的“两面性”:一面是摩登、时尚、富裕的城市景观,一面却是破败、狭窄和贫穷的城市景观。电视剧第1集就是三位主人公关于城市的对话,当海藻问姐姐和姐夫是喜欢大城市,还是小城市时,海藻的姐姐和姐夫这样回答她:
你家有大型博物馆吗?
你家有音乐会吗?
那你家有世纪明珠塔吗?
……
姐姐和姐夫用反问的方式给了海藻当头一棒。在小城市面前,大城市在物质和精神上完全占据了上风。而这也说明上海(电视剧中的江城)吸引了无数移民的原因,那就是它的现代、繁华。但这并不意味着生活在这个城市的人就很幸福、快乐。与上海摩登时尚、富裕繁荣的形成对照的是,普通人去不起音乐会、电影院和摩登商厦,更买不起房子,只能在这个城市里“蜗居”。而城市的摩登、繁华,反而改变了人们的心理,使得来到这个城市的人,最终都为了过上体面、繁华的生活,而被金钱和物欲所控制,“赚钱”成为了这部电视剧的主题,所有生活在这个城市里的人,都在为物质欲望而奔波,并且在物质欲望的支配下,走向了堕落和毁灭。每个人的疯狂也使得这个城市最终变得不再是“天堂”,而是埋葬人的“地狱”。这个城市到处是诱惑和被诱惑,海藻在金钱、权力和房子的诱惑下,成为了宋思明的情人,反过来,她自己也是这个城市诱惑的一部分,是这个城市绽放的“恶之花”,她让从来都很理性的宋思明禁不住其美丽躯体的诱惑,最终也走向了毁灭之路。
终究而言,这个城市并不是现代化的“宏大叙事”所宣扬的那样,高速的现代化发展意味着给人们带来美好、光明和幸福,相反,现代化也可能带来贫穷、罪恶和毁灭。
二、想象“老上海”
关于大众媒体对于“上海形象”的构建,另一个比较值得关注的是媒体对“老上海”的都市怀旧思潮,特别是对1949年之前上海的“城市怀旧”,成为摄影、电影、图书和新闻报纸等大众媒介的热点议题。例如电影方面以“老上海”为题材的就有《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张艺谋,1995)、《风月》(陈凯歌,1996)、《海上旧梦》(陈逸飞,1993)、《人约黄昏》(陈逸飞,1995),《阮玲玉》(1990,关锦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