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现代性的渴望——媒介叙事中的“上海形象”-新(2)

2013-08-05 01:32
导读:以共享上海为主题的影像展,即是一条贯穿过往今朝的时光隧道。它以各个阶层不同人群的不同视角全面纪录上海的变迁,让心系上海的人们在影像、图像
以“共享上海”为主题的影像展,即是一条贯穿过往今朝的时光隧道。它以各个阶层不同人群的不同视角全面纪录上海的变迁,让心系上海的人们在影像、图像、珍贵历史文献与收藏中,重温上海世纪之交的十年巨变,并在回味往昔的光辉中开启对于上海未来十年的新知。[8]

  尽管每个人其实在这个城市中的命运并不相同,但上述的文字却将所有人都纳入到时间性的宏大叙事框架中,被赋予上海历史巨变的“见证人角色”。但其实上海的变迁在不同的摄影家眼里被赋予的意义并不完全相同,《南方周末》的一篇图文新闻的作者则表现出了对上海现代性的双重态度,同样,这则图片新闻是通过今昔对比的方式,展现上海变化,不过,这次作者尔冬升主要选择了自己两次俯拍浦东的景观:一次是90年代,一次是2010年,而将这两组照片放在一起,作者既感到“幸运”,同时又感到“不幸”:

  有时我觉得自己是幸运的摄影师,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和这样一座城市,仅用了30年的时间就完成了对上海城市变迁的记录。有时,我又觉得自己是一个不幸的摄影师,因为在我的周遭终日是工地的轰鸣和都市的喧嚣。在过去的20年里,我目睹了太多老房子消失在人的视野里,一同被湮灭的还有老上海人传统的生活方式。[9]

  作者感到幸运是上海的城市巨变,但又感到不幸是上海城市发展太快,令人“头晕目眩”,上个世纪90年代浦东虽然已经矗立起东方明珠,但其周围还是“大片空旷的土地”,但2010年作者再来这个地方时,却被满目高楼和多姿多彩的世博场馆所“击晕”,“让我这个土生土长的上海人还是产生了视觉上的强烈震撼,我想只有用‘景观爆炸’这个词能形容我的感觉”,作者对于上海现代性显然是矛盾的,既感到兴奋,又感到困惑。

  而摄影家胡杨的《上海人家》(1994)则向公众展示了上海现代化过程中另外一些“纪实照片”。从1994年开始,胡杨前后大概拍摄了500多张总的主题为“上海人家”的纪实摄影图片,这些摄影照片以纪实的名义,记录上海繁华的外表之下,形形色色人群的生活状态。与徐裕根的照片相比,胡杨所拍摄的空间场景有很大不同,徐裕根的摄影照片主要以街道、马路和建筑等公共空间为主,但胡杨的摄影照片则是以家为主的日常和私密空间。以家为代表的私密空间似乎隐喻了上海大都会的内部世界。在胡杨看来,“家”这个日常的、私密的空间,不仅能反映生活在这个城市人的本真状态(高兴、悲伤、孤独和幸福等等),而且也可以看出这个城市的“本真状态”:

  目前的上海已经成为世界关注的热点地区。但是,生活在上海的人们的生活情况究竟如何?我们看到了很多为北京奥运会而修建的“水立方”和“鸟巢”的美丽图片,这些也许非常宏伟壮观,但它们不代表老百姓的真实生活。人们只有在自己家里才会最真实、最放松,才会除去社会的属性,呈现出本我的状态。[10]

  城市中每个人的职业、性别和阶层关系,乃至人的物质状况和精神面貌均通过“家”这个狭小的城市空间被揭示出来。其中最著名的一张照片是反映一位下岗女职工的生活和精神状况,她无聊地躺在家中床上,狭小的房间四周墙上贴满了商品广告,花花绿绿的商品所表现出的城市物质极大丰富的现象,与主人公下岗后的贫穷、孤独以及主人公狭窄的居住空间,形成了鲜明对照,极具有反讽意味。这些纪实摄影令人震撼,还引起海外媒体的关注,英国《泰晤士报》在报道胡杨的作品后特地加了这样的“注脚”:“生活富裕的占少数,过着小康生活的人居多,还有一些人生活得非常艰辛:这就是上海这座亚洲最令人兴奋的城市的生活状况。摄影家胡杨向人们呈现了一个全新的中国。”[11]

  胡杨的摄影图片提供了主流新闻媒体现代化“宏大叙事”之外的城市日常生活场景,包括物质的和精神的世界。这些摄影图片说明,“现代化”也不等于一切,物质、财富、阶层与人的精神状况也并不完全化等号:“财富与幸福并不成正比‘富人有富人的烦恼和痛苦;穷人有穷人的潇洒和快乐;中产阶级也时常忧愁和发呆。’穷人的居室狭小凌乱,但它们济济一堂,打牌下棋,欢声笑语不绝于耳;富人生活舒适,家居环境宽敞,但却透出刺骨的清冷、孤寂,主任形单影只,忧郁不展。”[12]其实,2009年热播的电视连续剧《蜗居》也描绘了上海大都会繁华外表下的另一种城市景观。这部电视剧以上海为背景,深刻地展现了上海的“两面性”:一面是摩登、时尚、富裕的城市景观,一面却是破败、狭窄和贫穷的城市景观。电视剧第1集就是三位主人公关于城市的对话,当海藻问姐姐和姐夫是喜欢大城市,还是小城市时,海藻的姐姐和姐夫这样回答她:

  你家有大型博物馆吗?

  你家有音乐会吗?

  那你家有世纪明珠塔吗?

  ……

  姐姐和姐夫用反问的方式给了海藻当头一棒。在小城市面前,大城市在物质和精神上完全占据了上风。而这也说明上海(电视剧中的江城)吸引了无数移民的原因,那就是它的现代、繁华。但这并不意味着生活在这个城市的人就很幸福、快乐。与上海摩登时尚、富裕繁荣的形成对照的是,普通人去不起音乐会、电影院和摩登商厦,更买不起房子,只能在这个城市里“蜗居”。而城市的摩登、繁华,反而改变了人们的心理,使得来到这个城市的人,最终都为了过上体面、繁华的生活,而被金钱和物欲所控制,“赚钱”成为了这部电视剧的主题,所有生活在这个城市里的人,都在为物质欲望而奔波,并且在物质欲望的支配下,走向了堕落和毁灭。每个人的疯狂也使得这个城市最终变得不再是“天堂”,而是埋葬人的“地狱”。这个城市到处是诱惑和被诱惑,海藻在金钱、权力和房子的诱惑下,成为了宋思明的情人,反过来,她自己也是这个城市诱惑的一部分,是这个城市绽放的“恶之花”,她让从来都很理性的宋思明禁不住其美丽躯体的诱惑,最终也走向了毁灭之路。

  终究而言,这个城市并不是现代化的“宏大叙事”所宣扬的那样,高速的现代化发展意味着给人们带来美好、光明和幸福,相反,现代化也可能带来贫穷、罪恶和毁灭。

  二、想象“老上海”

  关于大众媒体对于“上海形象”的构建,另一个比较值得关注的是媒体对“老上海”的都市怀旧思潮,特别是对1949年之前上海的“城市怀旧”,成为摄影、电影、图书和新闻报纸等大众媒介的热点议题。例如电影方面以“老上海”为题材的就有《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张艺谋,1995)、《风月》(陈凯歌,1996)、《海上旧梦》(陈逸飞,1993)、《人约黄昏》(陈逸飞,1995),《阮玲玉》(1990,关锦鹏)、

上一篇:媒介生态学研究的基本原则-新闻传播毕业论文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