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媒体在突发性公共危机事件中的舆论引导-新(3)
2013-08-12 01:03
导读:稳、快、广和联动等。 所谓明,一是信息透时,汶川报道被喻为信息公开的里程碑。引导人们在政府的领导下集中力量应对危机。二是观点鲜明,一种比
“稳”、“快”、“广”和“联动”等。
所谓“明”,一是信息透时,汶川报道被喻为信息公开的里程碑。引导人们在政府的领导下集中力量应对危机。二是观点鲜明,一种比较常见的通俗说法,“新闻纸既是消息纸,也是观点纸”,说明在突发性公共危机事件中,媒体不但应对事件信息作忠实传播,更重要的是从大量的新闻信息中提炼出鲜明的观点,运用自身的“话语权”,以观点引导民众促进危机事件的解决。在危机事件中,人们因为恐慌情绪及信息的缺乏,往往来不及辨别事实的真相,对接触到的信息产生盲从,即出现所谓“中弹即倒”的现象;加之在复杂的
国际政治环境中,敌对势力可能借危机事件达到自身的政治目的,更需要强化观点的引导能力。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5月13日,四川日报发表评论《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战胜特大震灾》;5月14日,人民日报发表评论《紧急行动起来》。这些响亮的声音,超越了新闻事实本身,大大提振了全国人民抗震救灾的信心和决心。公开透明、观点鲜明的信息发布,最大限度的遏制了谣言的流传。正因为信息透明、同步,民心与党心才如此贴近。
所谓“稳”,就是要站稳立场,这是做好危机事件中舆论引导的基本前提。在整个公共危机事件的报道过程中,媒体以一种什么样的基本立场和态度来进行,决定着新闻的基本格调和导向的是否正确、鲜明及有力。要做到站“稳”立场。就必须明确自己是党和政府的帮手,是党和人民的喉舌,是党群之间的桥梁。在一些公共危机事件中,不乏一些媒体在报道的立场上出现问题,对群众引起误导,影响了事件的妥善处置。分析原因,有时候是主观的,比如受西方新闻理论的影响,自觉不自觉把自己置身于政府的监督者的位置,而不是把自己作为政府的帮忙者。这种认识上的误区比较危险,容易导致导向出现错误。但也要避免另一种情况,过于保守,我国在“非典”中的媒体集体失语使得报道失误,失去舆论引导的时机以致在“非典”初期使得谣言大量散布,公众无正常渠道获取正确信息,只得听信谣言,扩大了恐慌。为避免这些情况,必须对我国新闻媒体的本质有深刻认识,同时在从业人员中加强这方面的教育,真正让“帮忙不添乱”的思想深入采编人员的人心。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
所谓“快”。就是要及时报道,满足群众在危机事件中对信息的异常渴求。危机事件的传播学特点,就包括信息的突发性和受众对信息的“饥渴感”。一媒体及时报道事件的动态和应对进展,既是自身的职责所在,也是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提高舆论引导能力的有力手段。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18分钟,政府通过新华网发布消息:四川汶川发生强烈地震;震后32分钟,中央电视台推出更详细的报道;震后s2分钟,央视新闻频道推出直播特别节目《关注汶川地震》。而央视一套和新闻频道的常规节目播出被打破,实现了同一主题无间断播出。央视直播超过300小时,首播新闻1727条,专题133个。得到极大赞赏。这些及时而权威的报道,不但塑造了我国新闻报道及时、公开、透明的崭新形象,而且极大满足了国际国内对灾情的知情权,对调动各方力量抗震救灾起到了巨大的积极作用。
所谓“广”,就是要全面报道,这是满足人们对公共危机事件信息渴求的另一个方面。公共危机事件的信息量大,人们需要知道各个方面的情况。及时、权威的多方面多媒体的信息公开与披露,不仅是突发事件处置机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也是2008年5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所明确要求的内容。我们看到,地震发生后,先是针对部分地区流传的北京当晚还将发生余震的谣言,国家地震局立即在第一时间通过新华网等媒体及时予以了辟谣;随后是地震波及的各省市的各政府部门,迅速通过电视滚动字幕、插播新闻、广播网络,手机短信等各种现代化的传播方式与渠道,及时、持续地发布各种有关震情的信息。媒体从不同角度全面报道,既可以满足人们的信息需求,也可以避免片面报道产生的误解。总结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的新闻报道可以看到,新闻信息主要集中在几个方面:一是灾情情况,二是党和政府的应对作为,三是全国人民的无私救援,四是灾区人民的奋力自救,五是国际社会的援助等。这种全方位的广泛报道,让人们看到抗震救灾的真实全貌,有利于凝聚力量共同应对灾难。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
所谓“联动”,就是要多种媒体联动,这是适应崭新的媒体格局的必要方式。如今,信息的传播渠道越来越丰富,主要表现为基于网络技术和基于通讯技术的进展而兴起的新兴媒介发展异常迅速,对受众的影响力越来越强大。任何一个新闻事件,单纯借助于传统媒体,传播的效率已经大打折扣。在公共危机事件的应对中,如果能够充分发挥新兴媒体的作用,提高新媒体的舆论引导能力,将大大提高信息的传播速度、容量和效率。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首先就是网络(新华网)发布的消息,紧接着无论全国还是四川当地,都集中动员了报纸、电台、电视台、网络在内的主要媒体,对抗震救灾的动态进行最大限度的报道,并在后续进行了全面、持续的追踪报道,让全国、全世界对此次灾情有了真实、全面、详尽的了解与认知,真正担当起了媒体应尽的责任与义务。这种多媒体联动的格局,形成了空前强大的新闻宣传与舆论引导强势。对抗震救灾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
四川汶川的8级强震,不仅使震中遭受毁灭性的破坏,全国多数地方的民众都有震感。然而。这次强震并没有造成社会恐慌,各地很快恢复了常态,社会秩序井然,人们在强震面前保持了冷静和理性。显然,这种理性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正确的舆论引导,及时的信息公开和透明、通畅的信息传播。政府和媒体在这次危机事件中迅速、高效地承担起了自己应负的社会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