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礼记•中庸》说:“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在媒介生态研究中,遵循平衡和谐原则,关键是更新思想观念,改变思维方式,使崇尚和维护平衡和谐的理念和原则内化为人们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首先,要从平衡和谐的维度或视野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使其成为学术研究的坐标系和切入点。其次,要将平衡和谐作为一种标准和尺度,将其贯穿于认识和解决“人—媒介—社会—自然”相互关系及其存在问题的过程之中。第三,要深入到媒介生态的内在结构,揭示矛盾或系统的均衡性、协调性、互动性、融洽性在媒介发展中的作用及其互动规律。第四,要以追求和促进媒介与环境的平衡和谐发展为根本目的和最终归宿。建立平衡和谐的媒介生态,一要在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传播和消费差距上保持适度平衡和谐;二要在媒介与媒介之间的权力和资源分配差距上保持适度平衡和谐;三要使“人—媒介—社会—自然”的相互作用具有可持续性;四要在人自身的功能与需求之间保持动态平衡与和谐发展。这就要求我们正确地把握平衡、和谐的本质内涵以及平衡和不平衡、和谐和不和谐的辩证法,在矛盾和冲突中促进媒介生态的科学发展。
五、良性循环原则
良性循环原则要求遵循媒介生态系统的信息、物质、能量流动规律,以“循环式食物链”代替“单程式食物链”,以“绿色生态链”和“蓝色生态链”替代“灰色生态链”和“黑色生态链”,以“媒介生态城堡”取代“媒介智能大楼”。
绿色的媒介生态,不是静而不动,也不是动而不静。媒介生态系统是一种动态的有机的和具有整体特征的运行机制,它以信息传受和媒介买卖为基点,把不同的人、媒介及其环境联结为一种网状的结构性存在。它不是单纯建立在个体参与的基础上的,而是建立在群体存在及其共同参与的基础上;它不会只考虑系统生存所必需的经济效益,还会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和更深刻的社会关联性,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上的每一个人可以在媒介系统找到自己的需求,每一个媒介也可以在社会系统得到应有的资源,但是互动同时给它们带来的却是信息共享、群体认同、文化整合和整体利益最大化。这是媒介生态系统与其它生态系统的重要区别。因此,媒介要生存和发展,除了要保持各种要素之间的和谐平衡之外,还要建立起能使诸种媒介生态资源产生良性循环的机制,从而使媒介生态系统的传播要素之间和资源要素之间能产生持久性的连续性的流动性的有序的良性循环。
六、适度调控原则
如果要回答是什么力量和机制在决定媒介种群密度和种群增长?自然调节论认为:主要是环境因素、自然天敌、气候因素(外部因素)和个体特性(内部因素)。这四种因素可以使整个生态系统保持某种平衡和循环。与其它生态系统不同,政治、经济、文化和意识形态、政策调控等环境因素和气候因素,新媒介、新科技等自然天敌,媒介竞争与媒介管理等内部生态因子,的确是自然调节媒介种群密度和种群增长的四大重要因素。但是,媒介生态系统作为社会生态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它具有社会性,单纯依赖自然调节必然产生一系列媒介生态问题,诸如信息爆炸、信息入侵、信息污染、媒介暴政、媒介恐慌、媒介恐怖等。因此,我们必须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以环境容量、自然资源承载力和生态适宜度为依据,突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及下一代人满足其发展需求的能力”的思想,寻求最佳的媒介生态区域和生态位,不断开拓和占领空余生态位,合理的适度的利用自然资源,充分发挥媒介生态系统的潜力,强化适度调控媒介生态变化趋势的能力,使其始终沿着平衡和谐、良性循环的轨道前进。
[作者简介],男,江苏淮安人,浙江大学传播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传播学、媒介生态学、媒介管理学。
[课题项目]此为2006年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重大项目《媒介地理与媒介生态研究》(06JDCB001ZD)和教育部创新研究重点基地宗教与跨文化研究中心项目《媒介生态研究:文化背景中的地理生态呈现》(ZJUJD006CB)的成果之一。
(原载:《新闻与写作》2008年第1期)
本文来自中国科教评价网
[注释]
[1][美]斯蒂文•小约翰著:《传播理论》,陈德明、叶晓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第8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83页。
[参考文献]
邵培仁:《论媒介生态的五大观念》,《新闻大学》2001年第4期。
邵培仁:《传播生态规律与媒介生存策略》,《新闻界》2001年第5期。
崔保国:《媒介是条鱼——理解媒介生态学》,《中国传媒报告》2003年第2期。
王正平:《深生态学:一种新的环境价值理念》,《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第4期。
邵培仁:《新闻与传播研究应确立五种生态观念》,《中国传媒报告》(卷首语)2002年第2期。
陈兵:《拯救传播:论传播生态的失衡与重建》,《中国传媒报告》2004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