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浅析伊迪斯·华顿小说中主人翁的悲惨结局美(2)

2013-05-20 01:19
导读:通过对两人背景的了解和比较,可以看到两人的社会背景存在很多不同之处。同时也可以看到两人都面临了相类似的问题,存在一定的共同点。两人都接受
  通过对两人背景的了解和比较,可以看到两人的社会背景存在很多不同之处。同时也可以看到两人都面临了相类似的问题,存在一定的共同点。两人都接受了相比周围人更高的。两人的思想意识和家庭总有差距,所处的又都是社会上相对封闭的小圈子。当面对随时代频繁出现的新事物的时候,使得他们和周围人的看法格格不入。两位主人公都承担了相对其他人更重的社会负担,对各自的家庭也是同样的重要,都为家庭做出过重大的牺牲。用作者通过主人公说出来的就是:被自己的将来埋葬,失去了生命里的鲜亮。(Wharton, 2002: 142)
  两部小说都是以悲剧爱情为主线,都是以男主人公和社会认同伴侣,以及自己心仪对象三人作为故事的主体。《纯真年代》中,是纽兰,梅•维斯特,奥兰斯卡女伯爵;在《伊坦•弗洛美》是伊坦,西娜,西娜的表亲玛提三人。而通过对两人故事这方面的比对,这也是可以找到相似之处的。很明显,二人都是家庭里大部分责任的承担者,而对家庭的影响却相对较小,不能有效和各自的家庭成员有效的沟通,这些都让两位男主角成为各自婚姻里处于较为弱势的地位。同时,二人都分别在艾伦•奥兰斯基和玛提身上找到安慰以及和把对方看作是和自己看法相同的人。
  
  四、结语
  
  通过对华顿笔下两位主人公的比较,证明了导致两位男主人公相似的悲剧命运结局原因是他们相似的处境。在环境和性格的双重影响下,两位主人公对渴望 对超我的追求,可同时又被能力所局限,在社会道德准则的压力多重影响下,很容易理解两人最后和心上人远走高飞的企图失败的原因。
  如对于今后继续对华顿小说主人公作更多的比较的研究,可以把重点放到用其他观点和角度阐释两个背景完全不同的男主人公相似性的探讨上,可从两个男主人公的性格和道德观念在故事中所起的作用等。更多的方面来证明华顿笔下人物走向悲剧结局的必然性,从而更好的理解这位女作家写作的立场和所报有的态度。另外,华顿在这两本小说中采用了两种不同的叙事手法,取得不相同的效果也可以作为研究的对象,也可以和其他作家如亨利•詹姆士小说的结构作比较,得出华顿在写作上更多的特色。 (科教范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
  [1]Bernard, 1961, Imagery and Symbolism in Edith Wharton’s Stories[J]. College English 23:178-184.
  [2]Kzin, 1942, Edith Whaarton and the Theodore Dreiser [J]. New York: Harcourt Brace Hovanocich.
  [3]Mamoli, 1998, Tiepolo, Henry James, and Edith Wharton [J]. Metropolitan Museum Journal 33:211-219.
  [4]Moseley, 1959, The Age of Innocence: Edith Wharton’s Weak Faust [J]. College English 21:156-160.
  [5]Murad, 1983, Edith Wharton and Ethan Frome [J]. Modern Languages Studies 13:90-103.
  [6]Nevius, 1951, Ethan Frome and the Themes of Edith Wharton’s fictions [J]. The New England Quarterly 24:179-207.
  [7]Rubin, 1957, Aspects of naturalism in four of Edith Wharton’s novels[J].Twentieth Century Literature 2:182-192.
  [8]Russell, 1932, Edith Wharton’ Use of Imagine [J]. The English Journal 21:452-461.
  [9]伊迪丝•华顿,2001.9,伊坦•佛洛美[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96.
  [10]伊迪丝•华顿,2004.8,纯真年代[M]。北京: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23.
  [11]李晋,2005,对《伊坦•佛洛美》的叙事解读[J]。北京大学学报(社会版)(5):67-73.
  [12]潘建,2002,美国作家伊迪丝•华顿研究[J]。外国文学研究。(1):161-164.
  [13]王哄鸣,赵玉柱,2006,浅议伊坦•佛洛美悲剧命运的形成[J]。华北航天工业学院学报。(16):41-43.
上一篇:关于现代知识女性如何走出困境——简析多丽丝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