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浅论《我弥留之际》异化主题美文学毕业论文

2013-05-29 01:14
导读:英美文学论文毕业论文,浅论《我弥留之际》异化主题美文学毕业论文论文样本,在线游览或下载,科教论文网海量论文供你参考:   关键词:异化 上帝  社会   摘要:
  关键词:异化 上帝  社会
  摘要:《我弥留之际》是福克纳的代表作之一。通过对艾迪-本德伦葬礼的描述,小说展现出一群思想幻灭与精神疏离的人形象,反映出福克纳对现代人处于异化状态的关注:人与自然,人与上帝和人与社会。
 
  《我弥留之际》是美国南方作家福克纳于1930年的杰作。小说讲述了本德伦一家将其主妇艾迪·本德伦的遗体从居住地老法国人湾运到40英里外的杰弗生镇安葬的经历,从而刻画了一群思想幻灭与精神疏离的现代人形象,呈现给我们一个充斥着通奸、兄弟反目、弑父和背叛的“荒原”社会。福克纳本人非常喜欢这部作品,称它是“神品妙构”,有一个时期对其评价甚至超过其代表作之一《喧哗与骚动》。
  那么.福克纳创作这部作品的魅力何在?这部小说看似简简单单,可越深究就越发令人迷惑不解。尽管福克纳曾经多次说过这部小说是他作品中最简单易读的一本。但评论家对其主题的解释向来众说纷纭:或认为是关于美国南方贫苦白人农民的现实主义社会调查;或认为是描写生活中一些有普遍意义的问题,诸如家庭的忠诚与背叛,荣誉,还有英雄行为的实质等;或干脆认为小说的主题是多面、复杂的,“可以意会,不可言传”,是福克纳“最复杂最令人迷惑不解的小说之一”。“横看成岭侧成峰”,不同读者在阅读这部作品时表现出了不同的阅读感受。正如文学批评理论中所说,一种阐释往往只能照亮它的一个侧面。而不可能穷尽它的全部意蕴。其实,这也正是优秀的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的一种展现。本文将进一步解析小说中三种关系的异化:人与上帝、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从而分析造成异化的社会原因,并尝试找出现代人走出异化状态的途径。 (科教范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一、关于异化
  异化(alienation),是在文艺复兴以来的近代西方里逐渐形成起来的,它是德国古典主义哲学家黑格尔使用的一个具有辩证法思想的概念,指的是主体到一定阶段就分裂出他的对立面的客体,而客体后来反成为支配主体的力量。
  异化在人类上的表现就是人与自然、历史与人伦、理性与感性、现实与理想的二元分裂。它所反映的实质内容,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迥然相异的诠释。卢梭以“社会契约学说”视之,叔本华以“唯意志论”视之,尼采以“超人哲学”视之,黑格尔以“自我意识论”视之。马克思主义异化观独得其要,视异化为随阶级一起产生的社会现象,是人的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及其产品变成异己力量,反过来统治人的一种社会现象。异化概念所反映的,是人们的生产活动及其产品反对人们自己的特殊性质和特殊关系。在异化活动中,人的能动性丧失了,遭到异己的物质力量或精神力量的奴役,从而使人的个性不能全面发展,只能片面发展,甚至畸形发展。在(1844年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将其异化理论阐述为四个方面:劳动产品的异化;劳动本身的异化;人的本质的异化;人与人的异化。在哲学视野下,这一理论亦可归化为人与自然的异化、人与自我的异化和人与人的关系的异化。
  “异化”是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一个突出特征,并逐步成为现代人所“无法摆脱”的命运(列菱·弗尔语),成为一种无法克服的“本体论现象”(萨特语)。以此观照西方文学,“异化”主题成了贯穿西方文学的基本主题。异化主题不仅出现在一些现当代严肃作家的著作中.如卡夫卡的短篇小说《变形记》、英国作家威廉·戈尔丁的《蝇王》和索尔·贝娄的《晃来晃去的人》等,同样地,它也出现在当代一些畅销通俗小说家的作品中。这些作家的作品都从不同侧面、不同层次上挖掘和探索了形形色色的异化现象,描绘了一幅幅“社会荒原”的凄凉画面。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

  二、三种关系的异化
  《我弥留之际》,文章写得简洁与流畅,充满悲凉。但凡读过《我弥留之际》的人,想必一定记得那位躺在棺材中仍可忆往昔“峥嵘”岁月、控制家人行动的女人艾迪。这位家庭联系的纽带与阖家瞩目的焦点人物,她活着是为了更体面地死去,“活在世上的理由仅仅是为长久的安眠作准备。”①(兀为了对抗孤独和伪善,她甚至不惜背叛丈夫,与当地的牧师发生奸情且生有一子。她死后的内心独自,将这一切娓娓道来,毫无羞耻之心,既交待了她的情欲,她的婚恋,她的亲人,又述及她对相关人物的评价。小说中,死人躺在棺木中而意识绵绵不绝,几十里地一家人送殡竟然耗时一周左右,弥留之际的人翘首观看做好的块块棺木板,智障儿把母亲视为鱼,等等,种种荒唐事俯拾皆是。这一切近乎是一部闹剧。这样一个主题意象的最终意图是表达出作者对现代社会中人的异化状态和生存困境的思考。福克纳的文学正如20世纪现代派作家所关注的一样,都是通过文学作品反思现代社会中的种种弊病。
  《我弥留之际》这部作品,福克纳用多角度叙述手法,向读者展示了荒凉的现实世界,这个世界里充斥着人与上帝、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异化。人与上帝的异化体现在人们缺乏宗教信仰,上帝的信徒被上帝抛弃。一个虔诚的基督教徒应该向上帝忏悔、祈祷,以求得力量度过今生的难关并能在来世获得幸福生活。在福克纳看来,美国是一个没有良心的世界,至少是一个没有明确的基督教义的世界.因此人们易于堕入异教徒的过分行为,从而陷入自我毁灭的悔恨之中。小说的中心人物艾迪不相信上帝,她从不向上帝诉说自己对生活的不满,也不愿跪着祈祷。在她的心中,朱尔取代了上帝的位置:“He~ewel1ismycrossand hewillbemysalvation.Hewillsavemefrom thewaterand from the ifre.Even though Ihavelaid down mylife,hewillsaveme”②(pm)。具有讽刺意义的是,确实是朱尔将艾迪从灾难中救出来,而不是上帝。艾迪的女儿杜威·德瓦是上帝的信徒,她在内心不断祈求上帝的帮助:“IbelieveinGod。God.Go d,IbelieveinoG d.”②(p08但在小说结尾,她不但没有顺利流产,还被一个假冒的医生凌辱,上帝并没有帮助虔诚的她,而是彻底地抛弃了她。作为基督教徒灵魂的引导者,ReverendWhitifeld牧师被认为是“agodlymanifeveronebreathedGodSbreath”(2)(p琊).但这样的一个人却与艾迪通奸并有一私生子。在艾迪弥留之际.他担心的不是艾迪的病情,而是他们之间的秘密是否会被暴露,作为基督教徒灵魂的引导者,自己内心灵魂的深处并不能得到安宁。从这三个层面(神职人员Rev—erendWhimeld、虔诚的教徒Dewey和从内心深处不信教的Addie,所代表的三类人)反映了人与上帝为代表的宗教关系的异化。 您可以访问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查看更多相关的文章。
  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主要体现为:人在自然面前的无能、人远离自然、人对自然界的破坏。在送葬途中,自然界的力量使本德伦一家(theBundrens)饱受折磨。因为罕见洪水.原本只需两三天的四十英里送葬路途,竟耗费了九天。最后虽然将艾迪葬在杰斐逊镇,但他们的代价是巨大的:卡什的一条腿、达尔的自由、朱尔的马和杜威·德瓦的十美元。劳动是人们贴近自然的最佳途径。汗水是人类劳动的证明,但安斯却拒绝劳动和汗水,他认为流汗会让他死去:“ifheeversweats,hewilldie.”②(p22’达尔知道“watertastesbetterwhenithassetawhileinacedarbucket”,②(p9’当河水流动时,他甚至能感觉到“plaintive,musingandmournfulsound”,②(P然而,这个小说中唯一一个能感知自然的人却被送到精神病院。小说从多方面反映了在人与自然异化关系中人最终成为大自然的牺牲品,在自然面前,人是无能、无助的。
上一篇:浅谈对《苔丝》两种译本的比较研究美文学毕 下一篇:论“兔子五部曲”中“兔子”的悲剧与美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