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黄色壁纸》中的“我”的困境与出路——试(2)
2013-06-28 01:00
导读:文中“我”初到这所豪宅时,“我向约翰诉说我的不安”,但他却说“我”该学着适当控制自己,因为“我”在上对他的依赖,导致彼此家庭地位的不平等
文中“我”初到这所豪宅时,“我向约翰诉说我的不安”,但他却说“我”该学着适当控制自己,因为“我”在上对他的依赖,导致彼此家庭地位的不平等,“我忍痛在他面前尽量做,之后,疲惫蹂躏着我的心”。接着,“我”被安排进一间屋顶的由幼儿室改成的护理间,“玻璃窗被安装木栅,一些金属环挂在墙上”,“牢固的床”,还有在屋的另一头那“糟糕透顶的壁纸。其实,“我”并不喜欢这房间,“许多阴郁的麻烦压得我十分消沉”,但约翰却一厢情愿地认为“这屋子对你的病有好处”,根本不顾及妻子的感受。当“我”想写东西,那将会减轻意念给我的压力,让我得到解脱时,约翰却不允许,“他不喜欢我写,哪怕一个字”。那么,约翰为什么不让“我”写作呢?在父权制统治下,女子的角色便是家庭中的贤妻良母,从属依赖于丈夫,作为丈夫的约翰要求“我”在物质上依赖于他,精神上安于现状,也要绝对顺应。而写作需要的是丰富的想象力和对生活深入的思考能力和洞察力,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解放妇女的思想,抒发她们的胸怀,达到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1979年桑德拉·吉尔伯特和苏·珊·格巴在其蜚声评论界的《阁楼上的疯女人》一书中,认为想象不是发狂的根源,而是妇女获得健康和解放的根本。反过来,写作也可做为一项职业帮助妇女们实现社会经济上的独立,所以约翰想的只是妻子尽快恢复生理健康,回到贤妻良母的角色,对于她的女性主义萌芽是有所防范并坚决打压的,这就体现在上述丈夫对妻子的写作要求一再拒绝,不许她外出,与外人沟通,嘱咐不要幻想,要多睡的一些细节上。
4黄色壁纸中“我”的出路
在小说结尾讲到,黄色壁纸后有一个想爬出来的女人,这是一个被扼杀创造力和女性意识萌芽的女作家及知识女性的代表,而“黄色壁纸”则是女权的象征,“我”就是困在壁纸中,在父权压制下佝偻爬行的女人,最终在痛苦挣扎中疯狂了。
(科教范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吉尔伯特和格巴认为,小说结尾标志着叙述者获得了坚定的自信,肯纳德(JeanKKennard)则从文学史和读者批评角度认为,“我”的疯狂是健全或真理的更高形式,与他们看法相似的评论家迈克派可(LoraleeMalpike)和思卡泼·思齐凌(BeateSehoppSchilling)也将‘戬”的疯狂视为积极创造性的行动和成功的反一,然而,“我”的下,在打破现实强大父权统治屡次无果的情况下,被迫转向精神世界的自我满足造成的,严格意识上讲,这并不是实际的成功,而是失败。毕竟人是社会中的人,生活在想象世界中,脱离现实生活的人,并不是正常的社会人,那么应如何看待“我”的疯早在1852年,FlorenceNi异htingale曾在她的自传散文“Cassan-dra’’中说到“女性觉醒的痛楚是女性取得独立进步的保证和要素”。“还回我们痛苦,我们从心底里向上常常大喊——要痛苦不要冷漠——因为痛苦中会出现法,疼痛要好于麻痹:有一百个人斗争着丧生在碎浪中,就有一个发现新世界”。
Nightingale的隐喻不仅预示着她自己的医学生涯,也预示着l9世纪和20世纪女性小说中女主人公的命运,因为她们是文学作品中女性主义的代表人物。不难发现,正如Ni曲tin斛e所言,其中大多数女主人公都是在斗争中遭遇各种各样失败的。如:GeorgeEliot的MiddleMarch中的M~gieTuUiver,EdithWharton’SLilyBart,OliveSehreiner’sLyndall,KateChopin’sEdnaPonteUier,这些作品中女性主人公的困境源自于她们所处时代的父权统治,正如伊莱恩-赫基思认为《黄色壁纸》中的叙述者“在半疯半清醒的状态下,认识到了女性的真正的处境,“我”的最后疯狂,表明了抗争的女性最后彻底地被强大的父权统治打败和摧毁。虽然无数个“牺牲”了的女性没有彻底推翻父权制(在当时是不可能的),但警醒了更多的女性,认识到自己的处境,呼醒她们的女性意识,为未来的女性主义运动铺平了道路。
5结语——吉尔曼的女性主义观的核心
作为开创当前美国“妇女文学”的第一代女性作家,吉尔曼很早就注意到并提出了这个尖锐的问题。虽然《黄色壁纸》中的“我”成为了父权制下的又一个斗士和“牺牲品”,但这恰恰验证了吉尔曼的女性主义观的核心内容,可以用弗吉尼亚·伍尔夫的话来概括:“独立,对一个女人来说乃是第一需要。”她的女性主义思想在她所主办的杂志《妇女与经济》中表现最突出:只要女性仍在经济上依赖男性,被孤绝在家庭中,而与外界工作的公共世界隔离,她们将永远无法与男性一样达到相等的人性。因此,女性的唯一出路在于,在经济上获得独立,也必须在家庭以外的世界中工作,即享有一定的社会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