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的迷狂——张承志批判(2)
2013-05-16 01:28
导读:,杰姆逊与雅卡尔的话可以说是对中国传统的极好概括。在中国的传统社会,正是靠正是靠思想与精神的统一成为社会的最主要的组成形式,譬如儒教,譬
,杰姆逊与雅卡尔的话可以说是对中国传统的极好概括。在中国的传统社会,正是靠正是靠思想与精神的统一成为社会的最主要的组成形式,譬如儒教,譬如皇权。宗教之所以能够形成,之所以能够靠宗教来构建、维系社会,是因为人没有在物质上改变自己的可能,如张承志在《心灵史》中所描写的:除了信仰,一无所有,这是宗教意识、宗教情怀能够形成的第二个根本性原因。杰姆逊引马克思的话说:「宗教是绝望人的希望。」杰姆逊解释说:「在现实生活中,大多数人也许没有实际办法改变社会……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只有发明宗教……宗教成了没有行动可能性的人们的唯一希望。」8形成宗教意识、宗教情怀的这样两个根本性原因,在以个体以经济为主体后,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与根本性的动摇。杰姆逊说:「只是在、个人主义出现之后,上层的各层次才分离开来。宗教失去了其统治地位……这也和社会的『世俗化』是联系在一起的……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之后,社会机器却完全是以纯经济的方式来组织,其它的一切都和经济有关,都受经济的制约。」9在中国的市场经济成为社会生产的主导力量之后,原有的依靠政治伦理依靠思想、精神等非经济力量维系社会成员关系的社会结构就被从根本上动摇了,精神的至高无上的作用消失了,带来的则是精神世界的危机。杰姆逊引用艾略特的话说:资本主义是个世俗化的社会,并不直接由宗教价值观形成,因之,资本主义没有。10正因此,张承志对精神、理想、信仰的执着追求,在今天才具有着极大的魅力。杰姆逊认为:「宗教不仅成了革命的形式,而且造成了声势浩大的革命力量。宗教现在不再和农民联系在一起,而基本上是属于城市无产阶级的革命或称宗教运动。」他并且认为:「美国当前兴起的原教旨主义是一个很复杂的运动,其中便包含了反对资本主义的因素。」11张承志的宗教情怀之所以在今天的中国界思想界有着巨大的影响,也正是因为许多人将之视为是一种对抗、批判今天物欲横流的革命力量。但是,这里需要辨析清楚的仍然是,张承志所代表的这种精神力量的实质是甚么,是建立在原有的经济基础之上,还是建立在新的经济基础之上。从这个意义上说,诚如雅卡尔所说:宗教是「可以沿着解放的方向发生作用,也可以相反,沿着禁锢的方向发生作用……同一所教会在不同的时期可以从一种态度转变到另一种态度。」他还指出:「我们并不能因此就宣称『上帝死了』,在我看来,这是没有意义的一声胜利的呼喊……我们的尊严在于我们拒绝接受自然规定的种种限制。正是通过这一拒绝,我们成为共同的创造者,一步步地接近『上帝』一词努力想表达的东西。」12在我看来,这正是我们今天在面对张承志所特别应该强调的,我们不仅仅是要否定旧的精神世界,不再披挂旧的精神武装面对新的世界;我们不仅仅是在否定旧的精神世界时,就随波逐流地接受市场经济「规定的种种限制」,我们更应该重构新的精神世界,只有做出这样的切实努力,我们才能不再时时恋恋不舍地回望站在旧时疆界的张承志。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发布) 二
当我们仔细分析清楚了张承志对精神的追求及他追求的精神以及他所执着的信仰的实质是甚么了之后,我们就可以进一步分析在这基础之上的献身、无私、激情、牺牲、苦难、对信仰的执着等等的意义了,而这些,往往是张承志所最能打动人之处。
献身的激情与牺牲的狂热。在张承志的小说中,充满了献身的激情与牺牲的狂热。譬如《金牧场》中红卫兵的长征,奔赴越南的参战,《心灵史》中众多教徒的为宗教的献身,张承志竭力地渲染这些并经常以此为自豪。对此,有论者曾经批评说:作品似乎在告诉人们:「凡是理想都是崇高的,不管它多么虚妄;只要牺牲就是英雄,哪怕它毫无价值。这似乎是《金牧场》所阐发的最新理想,也是张承志的理想主义的最新内容。」13我以为这种批评是点中了要害的。我们为甚么对激情、牺牲对苦难的承当会情有独钟特别地偏爱?我以为这是有着原因的。由于社会结构的不合理所造成的生存的艰难,为了变更不合理的社会结构,突变式的政治革命与战争形态成为最能够立竿见影的改变现状的有效手段,在对这种手段的实施过程中,特别地需要激情、牺牲与对苦难的承当,长期的政治动荡与战争,使我们形成了这样的一种强大的思维惯性,在今天这样一个渐进式的经济时代,激情、牺牲与对苦难的承当的相对弱化,使我们在精神上上产生了一种失重感,于是,在一种强烈的怀念情愫中,我们把激情、牺牲与对苦难的承当本身当成了惟一,当成了最高价值的所在,而不再追问其价值的指向与意义的存在,就好像张承志所说过的那样:「旗帜的本质是飘扬过。不管飘扬得高不高,人们看见没看见,飘扬之后留下了甚么──旗的追求是猎猎飘扬,激烈地抖着风,美丽地飘扬。14但这里我们要追问的是,这是一面甚么样的旗,如果旗本身是丑陋的,这种飘扬是否还让我们感到美丽。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
在我看来,这样的一种追问至少应该有这样三个方面:
第一,历史担当与担当。就以张承志心中的红卫兵情结及对知青生活的怀念来说吧。红卫兵在十年浩劫中的恶劣作用,迟至今天并没有受到应有的清算,反而时时有着青春无悔的自豪;对知青的插队生活也是很奇怪地从一种整体的批判很快地转向了一种整体的怀念15,张承志在《金牧场》中对红卫兵长征的赞叹,对知青生活的描写,体现的也就是这样的一种颇有代表性普遍性的情绪。我以为这其中原因之一即在于,当年的红卫兵均是二十上下的年轻人,当年投身于红色狂潮,是出自于纯洁的动机,青春的激情,对理想的追求,从这个意义上说,其个人的道德品格是无可指责的,应该指责的是时代的错误及时代错误对他们的利用。时过境迁,当年的红卫兵已步入中年,而人的青春一生中毕竟只有一次,青春记忆在个体生命中,永远是鲜活生动的,如是,青春无悔成了这一代人忆念青春时的口号。但是,在这里,诚如一位论者所说:历史担当退位了,个人的道德品格独居历史、人生的舞台中央,在用道德担当替代了历史担当时,我们就在有意与无意之间,不再追究历史所造成的罪恶,这样的一种对历史罪恶的遗忘是十分可怕的。16
第二,理性的迷狂往往假激情、牺牲与对苦难的承当而行,从而造成灾难性的后果,这样的例证在近代的中外历史中可谓比比皆是。1958年的大跃进运动,十年浩劫的兴起,就都是我们还记忆犹新的为时不远的前鉴。张承志的小说中,充满了对一种不计利害全身心投入的激情的描写与赞颂之情,这种不计利害往往是通过行动者所投身的事业是注定不可能实现来体现的,如圣徒寻找天国,哲合忍耶教徒作明知是失败的抵抗等等,并以此来证明这种激情的非功利性,且因这种非功利性而让读者觉得这种激情的可爱,并在这种可爱中对这样的一种激情在非理性情况下所造成的危害,构成了一种强光下所造成的盲视似的遮蔽。对激情的描写是如此,对牺牲的描写也是如此,而且张承志总是特别着意渲染牺牲的惨烈,但如果我们不追问一句:为甚么牺牲,那么,这样的牺牲就只能给生命的大规模的毁灭与自毁披上一层神圣的外衣,并使之有了法理性的依据。这样的一种追求牺牲的狂热,在张承志的笔下,特别是在他的《心灵史》中,达到了一种自虐的程度:尽管哲合忍耶遭受了官兵的大肆屠戮,但「日后哲合忍耶回忆往事时,尽管悲愤沉痛,但心理中有一种很难理解的得意与轻松」,因为他们认为自己「有了身上殉教者的血证,就可以直入天堂」。17正因为如此,所以,他们总是自觉地去寻找与追求牺牲,把牺牲视为一种美去寻找与追求,《心灵史》当中有一节的题名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