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式与变式网(3)
2013-05-19 01:08
导读:更深的山里开满野花 你比现在安静,那时的春夏仿佛温软的衣衫 你在梦中走的很慢,比我慢,似乎忘了自己早已死去多年(《圆满》)…… 这些零散残缺
更深的山里开满野花
你比现在安静,那时的春夏仿佛温软的衣衫
你在梦中走的很慢,比我慢,似乎忘了自己早已死去多年(《圆满》)……
这些零散残缺、突如其来的记忆片断,过去发生的与可能发生的互相渗透,错杂恍惚,构成一种扑朔迷离亦真亦幻的情境。诸如“那是去年,好像是夏天”,“我还记得木牛年的那个黄昏”这样的诗句反复出现,像谜一样含而不露,又撩人心旌;这些记忆,存在于一种若隐若现的、似有似无的、忽远忽近的不确定状态,像阳光下的阴影一样缓慢地移动着。这些断片,并不是单纯的睹物思人的怀旧感伤,也不是乏味的过去与现在的简单比照,它们是一些具体的抽象记忆,闯入了时间的过去,或是那里的一切存在于时间之外,“记忆的本领并不存在于复活实际存在过的情景或感情的能力中,而是存在于精神的某种构成行为内。精神被局限于其本身的现时,并面向其自身构成之将来”⑦。这些被怀念、被想象出来的记忆断片也许从来就没有存在过,但也永远不会消失;它们是种子,把想象的整体作为未来的可能性包藏在自己体内,它们始终是一个永恒的过去或一个无限的将来。
对于此种“过去与未来的迷宫”,博尔赫斯在他的小说《曲径分岔的花园》中有一段精妙的叙述可以互相参照。在小说中,主人公俞聪的祖先崔朋制造了一个称为“曲径分岔的花园”的迷宫,制造者有一句题词:“我把我曲径分岔的花园留给多种(而不是全部)未来。多种(而不是全部)未来这句话使我联想起时间分岔而不是空间分岔的意象。通读整个作品证实了这一理论。在任何一种虚构小说里,每当一个人面临几种选择时,他总是选择一个,排除其它;在这个几乎是解不开的崔朋小说里,他——同时——选中全部选择。这样,他创造了多种未来,多种时间,也在扩散,分岔。”⑧《西藏组诗》中的记忆断片,既是时间和空间的迷宫,更是由感觉、心绪和印象构成的主观心灵的迷宫,是人的本体存在的迷宫,它置身于叩问和反思主体的充满困惑的灵魂之中,并努力探索一个“可能性的世界”。《因果》这首诗中异质的记忆断片(“山南有流亡的/暮色,有少数人坐在/秋日的树阴下细细推算因果”;“当我辗转多年后站在你的面前 /在北京路口的邮局里,你在风中望着我/ 掏出信封,为自己盖上最后一个邮戳……”),在叙述中交叠,形成特有的层次感或构造感,景物与景物之间,事件与事件之间,因看似互不相属而具有更强烈的视觉自主性,作者不动声色地试图让它们看上去似乎是信手拈来之物,其实质却是一种看似自然的苦心经营,各种断片之间形成一种互相关涉又互相背谬的关系,整体上却构成一个迷宫式的叙述空间。
本文来自中国科教评价网
场景是记忆得以藏身和施展身手的地方,它使日常事物以一种相当特殊的身份参与了叙述:从中性的外在物质世界变成了叙述意义的生产者。借助于断片式的叙述技巧,远变为近,彼处变为此处,那些深藏在意识深处的人们以为早已在时光中消逝,或被遗忘带走的生命,在字里行间随时可能被唤醒。这种自然地围绕非意愿记忆所产生的联想实际上构造了诗歌的语境,它赋予融入上下文关联中的记忆以现实性和在场性,并使它表现为情境之内的一种情境。这种语境是一个既非虚假又非实在的“真实世界中的一个可能的世界”⑨。通过个人化的深度意象, 在细小而强烈的瞬间情境中,在一个看似远离现实却又与现实相关的事件和回忆之中,制造出一种高于实存的幻境。另一方面, 它与我们的感觉性之间又存在着隐秘的﹑难以解释的关系,本雅明把它定义为“气息”,气息的效果在于它唤起感觉的不可穷尽性,并在它唤来的相似的气息中将表象各个零散的断片用一种内在隐约的环链将其串接,断片在不相称的表象下却有深层次的和谐。
注释:
① 小引:《西藏组诗》,《星星诗刊》2007年第1期。
② 卡尔·巴特、汉斯·昆:《莫扎特:的神性与超验的踪迹》,朱雁冰、李承言译,上海三联书店1996年版,第23页。
③ 潞潞主编《面对面——外国著名诗人访谈﹑演说》,北京出版社2003年版, 第417页。
④⑤ 塞·贝克特等:《普鲁斯特论》,沈睿、黄伟等译,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第21、129页。
⑥ 转引自张旭东《批评的踪迹》,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98页。
⑦ 雅克·德里达:《多义的记忆——为保罗·德曼而作》,蒋梓骅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年版,第69-70页。
⑧ 博尔赫斯:《博尔赫斯文集·小说卷》,王永年、陈众议等译,海南国际出版中心1996年版,第136页。
(科教范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⑨ 米盖尔·杜伏海纳:《与》,孙非译,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2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