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图像社会与文学的未来(4)

2013-05-29 01:14
导读:所谓“大”或“泛文学”的概念以 说明文 学实际上也并未消亡。他的意思是说, 在某种意义上今天的文学不过是已经“化整为零”,“变异”为大众消费
所谓“大”或“泛文学”的概念以说明文学实际上也并未消亡。他的意思是说, 在某种意义上今天的文学不过是已经“化整为零”,“变异”为大众消费中一种日用化或应用化的文字产品, 比如说以广告词、叙事等等文体方式存在于我们的种种文化活动之中⒄。
    这样的现象确实存在。大众化的消费在商业的支配下对文学日用品的多方面需求, 确实也可看作是带来了文学地盘的某种新拓展。可是这是否就是文学存在的后现代形态, 这样的存在形态是否足以支撑起文学的本体价值和意义, 却是令人怀疑的。一个简单的事实就是, 这种所谓文学性或文学因素渗透于一切文化领域的现象, 至少对于一个中国人来说其实并不陌生——甚至也并不后现代: 在中国古代, 文学因素对其他文化形态、文化活动和文化生活的渗透, 远比现代乃至后现代还要广泛得多。所以, 为了抗拒终结论而欣然于这样的“文学性”景观, 对于我们理解图像中文学的归宿与未来命运, 对于我们认清文学将永存于人类文明中的必然性与必要性, 还是远远不够的。

    五

    后现代图像文化的消费性狂潮确实在很大程度上挤压了文学的空间和取代了文本言说的文化逻辑, 但是文学永存的理由和它不可抗拒的未来, 事实上依然牢牢掌握在它自己的手中—因为决定文学命运的终究是它固有的、特定的人文本性和人文价值。有个我们习焉不察的现象可以帮助我们接近文学最基本的本性: 经典文学作品的影视改编似乎永远都是不能令人满意的—假如我们事先已经熟悉这部文学作品的话。事实上没有一部影视改编作品能真正呈现出优秀文学作品文字背后那些深刻的意味与涵义。我们观看到的总是不如文学经典已经让我们在想象中体验过的, 这正是文学辉映下的影像的宿命。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
    虽然说, “每一影像都体现一种观看方法”⒅。但事实上任何一个影像或任何一系列影像, 都只是对原始景观的复制或再现。它从它出现时的时间与空间中分离了出来, 并在相当大的程度上被割断了使它得以出现的各种因果链, 而有些因果链是决定性的、本质性的。因此, 这虽然使得影像总是具有独立的、独自的说明性, 却也失去了更多更丰富的意义再生或意义深化的可能。所以对具有客观实在性的影像的观看, 总会使我们的审美收获受到很大的限定。因为完全真实的形象具有存在的不容置疑的个别性, 而且它的感觉实在性使它的全部意义和意味都集中在完全为它自身所限定的所指上, 而不大可能形成更大的审美能指空间。所以一般来说, 影视演员表演得再好, 充其量也只能展示他个人所可能具有的和可能表现出来的魅力, 而更多的审美可能性却消失了—而这种可能性总是在文学的阅读中存在于千百万个读者的想象之中的。因此, 如果我们只是将自己限定于一个可观看的世界之中, 我们实际上也就会被观看所规定、所决定。我们不可能自己来决定观看对象的主观合目的性。而内视性的想象就不是这样了。因为想象总是内在地伴随着人的感情倾向与体验, 并且潜在地为这种倾向与体验所引导, 从而在想象活动中省略掉与希望得到的想象结果不相符的因而是不必要的细节, 因此它总是可以无限个性化和理想化的。而文学的内视形象本身就已经超出了现实形象的客观实在性, 它已经是对可能的审美形象的更为理想的再创造, 以使审美对象的存在意义与意蕴更为有效地呈现出来, 所以, 文学的内视审美总是给审美想象的可能性留下了更为宽广的空间。
    另一方面, 与文学的阅读所获得的内视美感相比, 影像的观看使我们外在于自己的内心世界, 使我们消极被动地在感觉诱导的满足中, 与审美对象建立起一种轻率的同时又并不牢固的现实联系。因此, 观看虽然能更直接、更当下、也更轻易地获得感性的愉悦, 但它也必然要付出深刻性、丰富性和恒久性的代价。比如画面一闪而过的瞬间流动特征就受到人类记忆的限制, 它迫使你迅速而感性地接收它的每一个画面, 而无法深入体验对象的美感底蕴。长期这样被动的浅层次观看会使人形成一种惰性的信息接纳方式, 从而丧失深度的审美感悟能力和内心生活的丰富性。相比较而言, 文学活动中的内视审美却使我们在精神上拥有整个影像。阅读会逼迫我们自己去创造出、去建构起内视的对象, 使心灵“观看”到的一切充分内化于我们的精神世界与情感世界, 从而使我们更为积极主动地同时也更为深入地领悟文学意象的内涵和意义。因此, 文学总是能使我们达到更为深刻的深度和人性深度。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编辑发布)

    现在, 我们可以看到文学与其他审美活动的本质区别所在了: 所有的样式——、、戏剧, 更不用说今天的影视文化了——都是诉诸视听感官的物性形象。它们都必须借助于审美者生理上的、感官上的直接愉悦性来达到心理上和精神上的审美收获。但文学就不同了, 它实际上并不提供任何物质性的视听愉悦感受——它提供的只有通过想象建立起来的心理形象, 我们可以将它叫做内视形象。我们是在自己的内心世界来审视这些审美对象的。因此, 文学为我们创造的是一个内视化的世界。这个世界看起来由语词符号组成, 其实它只能由我们每一个读者在自己的内心深处创造出来。它就像梦境, 像幻觉, 像我们内心深处的回忆与想象, 是一个无法外现为物质性的视听世界的所在。就此而言, 即使我们有心用某种艺术样式或某种生理性的感性满足来取代文学所提供的审美世界, 它作为一个永远不可能为感官所感知的精神性的存在, 又如何能被取代呢? 因此, 无论图像社会怎样扩张, 无论图像的消费如何呈爆炸性地增长, 它对文学生存的所谓威胁其实就人文诉求方式而言并不存在。文学是唯一不具有生理实在性的内视性艺术和内视性审美活动, 因此与其他任何审美方式都毫无共同之处。这是文学永远无法被其他审美方式所取代的根本原因之一。
    应该说, 文学内视审美的优越性是由人的本性所决定的。当我们回首往事或想象未来时, 总不免为它带来的美好体验所感动, 虽然身历其境时往往并不觉得——文学的内视审美和我们生活中的回忆与想象有某些类似之处, 或者毋宁说它本来就建立于我们生活中的这些回忆与想象的心理能力之上。“在希腊人心目中, 记忆女神摩涅莫绪是掌管叙事艺术的缪斯”⒆。这一神话实际上说明了记忆是文学——尤其是叙事性文学——生成的根基。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 )
    人类最早的叙事文学是神话与传说。在人类具备真正的历史观念之前, 神话与传说是人类拥有历史、拥有过去、从而拥有时间、拥有独立于自然界的人本身的唯一方式。说到底, 所有的神话与传说都只是被人类特有的想象力所加工过的、因而具有极大的虚构性和能指性的历史文本, 而它的心理基础便是人类的生存记忆。本雅明说: “记忆造就了把事件代代相传的传说的链条。”⒇记忆也使人将自身的生存通过自我意识而升华为本体性的存在——它使人类不得不面对这样的问题: 我们从何而来? 我们向何处去? 人类正是在这样的思考和想象中进入时间, 从而进入主体性类本质的体认过程, 而这正是文学的本质之所在。因此, 正是建立于生存记忆之上的最早的文学想象使人类得以直达自身存在的主体性, 同时也正是这样的记忆内省与存在追问构建了文学存在的必要性。
    更为重要的是, 人类通过创作神话和传说创造了一个不可感知的非实存的世界, 虽然在原始人类那里, 这个虚幻的世界与现实的世界也许是融为一体并同样真实的, 但它最终却确实提供了一个现实生存之外的超现实的世界, 一个精神性的、心理性的内视世界。所以, 使人类得以获得时间性生存的最初的记忆和想象, 不是保存在历史之中, 而是最生动地复活于文学性的内视世界之中。人类永远需要这样一个可以共享的纯内视化的世界, 因为人类的生存只有进入这样一个世界之后, 其存在的诗意
上一篇:个体文化时代及其批评策略 下一篇:中国现代文学传统的性别意识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