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论《野草》中的现代性意识(2)

2013-06-04 01:56
导读:2.对国民性的批判 “中国传统人格是依附人格,封建传统主奴人格结构制约和压缩自我人格的独立和自由,个体人的独立意志、创造力被严酷扼杀,中华

  2.对国民性的批判

  “中国传统人格是依附人格,封建传统主奴人格结构制约和压缩自我人格的独立和自由,个体人的独立意志、创造力被严酷扼杀,中华形成两大角色群体:颐气指使的长官和惟命是从的奴才,个体人格全面萎缩"oE33即鲁迅说的“自己被人凌辱,但也可以凌辱别人,自己被人吃,但也可以吃别人,一级一级制驭着,不能动弹,也不想动弹了。”

  现代化的任务是“人的寻找与建设”,面对当时中国民众“永远的看客”和“不自觉的看客”的现状,鲁迅是深恶的且感觉悲哀的。鲁迅对国民性的}比判的持久性和深亥0性正是鲁迅悟到了这样的民众绝对不是现代社会的新的国民,“取古复新,别立新宗,人生意义,致之深邃,则国人之自觉至,个性张,沙聚之邦,由是转为人国。人国既建,乃始雄厉元前,屹然独见于天下”,这是年青鲁迅就有的思想。然而在现实面前,鲁迅失望了。鲁迅的批判实则是想使国民能够去反思、自省,这也就是“爱之切责之深”。《复仇》、《复仇(其二)》、《狗的驳诘》、《失掉的好地狱》、《立论》都是批判国民性的篇什。在《野草》中,对于他们,鲁迅是从心里生出的憎和从心里生出的爱,可诅咒的也是可悲悯的。如果说《复仇》是决意地批判看客的代表篇什。

  那么《复仇(其二)》则是怀着巨大的悲悯、悲愤之心来写的。《复仇》中路人们从四面奔来了,等着鉴赏,然而,让他们失望了,“他们俩对立着,d土不见拥抱,d三不杀戮”,而且连这意思都没有.至于永久。路人们于是乎无聊了,无聊变成了一种病态,在互相感染,无聊钻进他们的毛孔,爬出又钻进别人的毛孑L,而路人们“居然觉得干枯到失去了生趣”。看,这就是中国永远的看客,他们无所精神依托.生活的乐趣就在于“看”,没了看,连生活的乐趣都失去了。鲁迅用这简洁的一句话形象而深刻地揭示了中国看客们的悲哀,中国民众的悲哀。《复仇(其二)》充满的是大悲愤,大愤懑。文中讲的是耶稣被钉十字架的事。作者对这个圣经故事做了一些修改,即“上帝离奇了他,他终于还是—个‘人之子”’,把耶稣说成是一个“人之子”。并说“钉杀了‘人之子的人们的身上,比钉杀了‘神之子’的尤其血污,血腥。”耶稣为大众的罪受死,而大众却不明白,反而钉杀他。鲁迅批判国民精神的愚昧、不觉悟、无聊、势利等,都证明了鲁迅意识到具有主体性的“人”是现代性的本质和楱。

  3.质疑但不放弃行动一反抗绝望

  鲁迅是质疑自己启蒙的价值,民众的觉悟,中国的前景,但更多地是在这质疑中挣扎,与虚无和黑暗搏斗,一种“向死而生”的意志来反抗这绝望。

  《希望》其实是一篇充满了失望的作品。青年的消沉使鲁迅十分失望,而“我”的青春已逝。“这以前,我的心也曾充满过血腥的歌声:血和铁,火焰和毒,恢复和报仇。”改良中国的民众,“立人”思想,作者是愿意有一颗赤热的心,为着自己的理想而奋-"t一,我不妨把这理想称为改革自己所厌恶和诅咒的社会。然而现在剩的只是空虚。

  作者并未让他们得逞,以一种“反抗绝望”的意志作者用自己心中的暮春抗击着这“空虚”和“暗夜”,以此获得自我生命的力量。鲁迅终于电没能确证“惟黑暗与虚无乃是实有”,所以继续肉搏空虚中的暗夜,就还要寻求那逝去的悲凉飘渺的在身外的青春,“一掷我心中的迟暮”,鲁迅是愿意继续为着着希望“肉搏”了。可是“在我的面前又竞至于并且没有真的暗夜”。这才是最悲哀悲怆的地方所在!鲁迅又一次的怀疑自己的“肉搏”的意义了,即怀疑自己的启蒙意识,自己的“立人’思想,自己的全部对中国命运和改革的思考的价值所在。

  《过客》是一种“向死而生”的气质。过客的“脚早已经走破了,有许多的伤,流了许多的血,”但“因为前面催促我,叫唤我,使我息不下”,这声音是什么呢?过客没有说明白。过客其实也可以有选择的,就像老翁一样对前面的叫唤声不理睬就是,然而他不如此,他把‘‘走”当作自己的宿命,就像西西绪斯一样,为着前面的声音不肯歇息。鲁迅在《写在<坟>后面》中说:“我只很确切地知道一个终点,就是:坟。然而这是大家都知道的,无需谁指引。问题是在此到那的道路。那当然不只一条,我可正不知那—条的好,虽然至今有时也还在寻求。”明知道终点都是坟,也就是死,是任何人都逃离不了的,唯一可以改变的是从这到那的路,鲁迅是以一生在寻找,并且以近乎对自己残酷的决绝态度拒绝一切可能影响这寻找的人和事,就像过客决绝小女孩施舍的破布,这样一种前行的方式让我感到了大悲壮。

   [2]   

上一篇:浅谈鲁迅知识分子题材小说的现代性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