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现代主义的再认识:概念,理论,文化艺(2)
2013-06-26 01:16
导读:至于对“现代性”的具体解释,则更使我感到不解。《再认识》一文将现代性定义为“自由、和个人主义”,并声称,在这面“现代性的大旗”下。可以把
至于对“现代性”的具体解释,则更使我感到不解。《再认识》一文将现代性定义为“自由、和个人主义”,并声称,在这面“现代性的大旗”下。可以把“法国革命、美国的独立宣言、1917年的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和1911年、1949年的中国的两次大革命”全都“概括”进去。这里产生了两个问题。其一是18世纪的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和20世纪的俄国十月革命、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性质完全不同的革命:其二,对前者即美、法两国的革命而言,用“自由、民主和个人主义”的口号来概括尚可说得过去。但用来概括俄、中两国的革命却未必合适。尤其是“个人主义”怎能成为他们实现革命的目标呢?
关于后现代主义的起源问题,《再认识》一文将其归纳为“受中国大革命的影响”而在1968年发生的巴黎大学生群起造反,以改革制度为目标的运动,即法国人所称的“五月风暴”。其实,这场风暴产生的原因要比文章作者们所论述的要复杂深刻得多。中国“文化大革命”的影响是有一些,然而事物发生变化的规律是外因要通过内因起作用,内因是决定性的。而这个内因就是60年代下半期。西方矛盾有所激化,欧洲知识界由来已久的无政府主义思潮此时与“新”思潮汇合成一股强大的潮流。即“新左派”思潮。其影响所及,不仅仅限于那些大学生,而且深入到思想界、文化界、界甚至于普通劳动者阶层。紧接在法国“五月风暴”之后发生的意大利有上千万人参加的学生罢课、工人罢工以至发展到占领某些城市的“抗议”运动,即是突出的事例。在当时学术界出现的各种理论中,有一些如符号学、精神分析学等是属于学科建设性质,另有一些如“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新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等“新马克思主义”学说则具有强烈的意识形态性质,其要害在于借马克思主义之名行反马克思主义之实。所有这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对后现代主义理论和实践都有或大或小的影响,但毕竟不是后现代主义本身。所谓后现代主义,和现代主义一样,终究是一种文化艺术现象,而不应“包罗万象”。
大学排名 《再认识》一文介绍了西方尤其是美国众多学者对后现代主义概念的种种说法,这使我们开阔了眼界。但文章作者也指出许多学者说了大半天,结果却“等于什么也没有说”。我以为,其原因在于这些学者把后现代的概念无限地加以扩大,不仅扩大到所有各个学术领域,而且还把政治、、、、社会生活等全都包括在内。后现代对上述诸多领域诚然有千头万绪的联系并产生重要的影响,但它作为文化艺术现象,并不等于这些领域本身。如我们就不能说“后现代政治”、“后现代经济”、“后现代”等等。
“全球化”是当今
世界经济发展的总趋向,但也只是就经济而言。政治上如何“全球化”?(除非让美国一统天下)文化上又如何“全球化”?(除非让好莱坞取代所有文化)将“后现代”与“全球化”加以等同,更难以令人信服。
《再认识》一文的作者作为艺术史家,对一些后现代理论家倡导的“新批判理论”所采取的否定上一切艺术创作和理论的做法,持反对或至少是怀疑态度,我以为这是该文最有价值之处。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西方从古希腊罗马算起也已有两三千年的文明史。在波诡云谲的历史长河中,人类所创造的精神文明及文化艺术传统。是不容后现代“理论家”们任意抹杀的。在新的世纪即21世纪及其后许多世纪,人类仍将在继承各民族优秀文化艺术传统的基础上,以锐意创新的精神创造出更加灿烂辉煌的文化艺术珍品。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