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无有众苦,但受诸乐”——从《受戒》看(3)
2013-07-18 01:03
导读:这样才能感受到佛所言的喜无量心,也才符合佛对菩萨最根本的教导。慧能大师在《坛经》云: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门。离
这样才能感受到佛所言的“喜无量心”,也才符合佛对菩萨最根本的教导。慧能大师在《坛经》云:“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门。”离开了佛教的世俗化、人间化,佛就失去了它应有的作用。“无有众苦,但受诸乐”,这是佛应该给予信徒的幸福生活!
因此,在汪曾棋的《受戒》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自由和谐的欢乐世界。庙里的和尚生活地自由自在、率性而为就不复赘言了,就是当地的居民也处在一种自然而然、自由自在的生存状态中。英子一家,温馨无忧、恬淡淳朴地生活着:赵大伯是个能干的“全把式”,什么活都能干,人又很和气:赵大娘勤劳能干,精神好,他们男耕女织,快乐劳动,自给自足;大英子许了的人家人很敦厚,家道殷实:小英子率真、可爱,保存着最为自然的本性,快乐地成长,该恋爱的时候就和明海拥有一段纯真的情爱,没有父母的阻拦,没有不许早恋的警告,人性如深山中的溪水一样自然流淌,蹦跃着欢乐的水花.围绕小英子一家交往的人们和睦相处,互帮互助,在插秧割稻子的忙碌季节里,排好日期,几家顾一家,轮流着一起做农活,干活时,还“敲着锣鼓,唱着歌,热闹得很”.这完全是一幅桃花源的生活情景,看不到苦恼,看不到困难,看不到黑暗,点点的优伤似乎都没有,纯乎西方的极乐净土。
《受戒》让我们感受到生命的欢乐和温情,体验恬淡自如的生活方式,充满俗世的美。在强大的人性力量面前,真正意义上的宗教意味荡然无存。没有佛教的清规戒律,平淡地生活,享受生活,构建了“无有众苦,但受诸乐”的美好世界。这是汪曾棋对佛教文化的理性思考,也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以儒家为主流,橘道佛教精神共同构成的艺术化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