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试析《雨王汉德森》与贝娄的犹太文化意识(3)

2013-07-19 01:00
导读:它尊重生命的神圣、主张人道和善行,它强调社会、集体的价值,爱邻如爱己的理想也只有在人类集体背景下才有意义。贝娄全部作品实际也都在探索他在
它尊重生命的神圣、主张人道和善行,它强调社会、集体的价值,爱邻如爱己的理想也只有在人类集体背景下才有意义。贝娄全部作品实际也都在探索他在文学创作之初就提出来的问题:“好人应该怎样生活?”犹太文化强调历史的记忆,强调家庭与社会生活的伦理价值,整部《旧约》实际上也是一部家族的历史,回归社会生活是贝娄作品所要阐述的一个重要主题,这一主题在《雨王汉德森》这部小说里表现得更加直接与明确。经历了各种磨难后的汉德森迫切希望回归社会、回归家庭、回到妻子莉莉的身边,这与非洲之行前的汉德森形成了鲜明的对照,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我在二十天之内成熟了二十年。”

  汉德森在回乡之前写给莉莉的一封长信实际上是对他一生经历的回顾和反思。在小说的前四章,莉莉的声音完全被汉德森的辱骂和叫嚣淹没了,从汉德森的话语里,读者认识到的莉莉形象是虚荣、邋遢、挥霍成性、谎话连篇,满口善恶、生死、真假、爱憎之类的说教却连自己的内衣都不及时换洗,整天摆出贵妇主人的架子,家里却脏乱不堪。汉德森总是对她的说教冷嘲热讽,甚至恶语相加,私下责骂她,当众喝斥她,但正如一位批评家指出的那样,在这部小说里,莉莉是爱赋予人生意义这一理论最主要的倡导者,汉德森讲的故事一直就在向这个方向发展。莉莉虽然有着这样那样的毛病,但正像汉德森最后认识到的那样,她的最大美德就是具有爱的能力。“她对贫民区居民很友好,尤其是老家伙和老娘们最要好。她说她理解他们为什么尽管靠救济金过活还买电视机。她让这些人把他们的牛奶和黄油放在她的冰箱里,还代他们填写社会福利登记表。依我看,她认为她是在为这些移民和意大利人做点好事,向他们表明一个美国人的心肠有多好。然而她确乎是真心诚意地帮助他们的,她热情洋溢地跑来跑去,说上许多不相干的话,同他们搭腔。”她父亲是个酒鬼,是家里的暴君,但“莉莉从不愿听人讲她父亲一句坏话,为他的事比为她自己的事还更容易动感情。她还把她老子的相片随身带在钱包里”。她不停地对汉德森说“我爱你”,但这种自然而然的情感表白却让汉德森心烦,这样的话语,他自己甚至在娶莉莉为妻的时候也没能说出口。但非洲之旅终于让他敞开了心扉,在给莉莉的信上写出了这样温情的表白:“莉莉,我也许最近有好些时候都没有这样讲了,可是我对你确实有着真诚的感情,宝贝啊,这种感情有时绞得我心痛。你可以称它为爱情,虽然我个人觉得这词儿全然是骗人的鬼话。”他在信中告诉莉莉把家里的猪全卖掉,代他给朋友送一件结婚礼品,替他在医学中心办理入学注册,还向莉莉保证“从今以后,一切都会不同了”。如果学医不成,他想申请干教会工作。总之,在小说结尾处,读者看到的是一个充满爱心、急切要返回现实社会生活的汉德森,一个不再逃避责任、孤僻乖戾的汉德森,一个不停对他的非洲向导唠叨思乡之情的汉德森。“我一定要回到莉莉和孩子们的身边,在见到他们,特别是莉莉本人之前,我是不会安心的。我得了严重的思家病。因为我说:什么是宇宙啊?很大。那么我们又是什么呢?很小。因此我还不如呆在家里,我的妻子是爱我的。即使她仅仅是表面上爱我,那也比什么也没有强呀。不管怎么说,我对她是一片柔情。……不管她说什么都没关系,反正我不会因为她的说教而不爱她。”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


  在回家的旅途中,汉德森还想起了他的父亲、他那溺水身亡的哥哥。他从前一直认为家里人把他视作另类,父亲根本对他没什么好感,父子俩从来没有办法沟通,只是因为哥哥死了,他才成为家产的继承人。现在他懂了,如果淹死的是他,不是哥哥,父亲也是会伤心落泪的,他此刻对家的回忆充满了温馨和柔情。贝娄在这里通过主人公对往事的回忆为读者描绘了一幅幸福温暖的人生画卷,由于爱的存在,社会与人生才如此美好。尽管人性有着这样那样的不完美,但人毕竟是按上帝的样子创造出来的,这正是犹太文化意识中最基本的一个理念。如DanielR.Schwarz所言:“文学文本的形式——其文体风格、结构、叙事技巧——无一不表现其价值体系。”贝娄在《雨王汉德森》这部小说里巧妙安排如同《旧约·出埃及记》一样的汉德森非洲之行这一故事情节,充分表达了他的社会伦理价值观念,非洲之行恰似一次对汉德森灵魂的洗礼,让他洗心革面,让他对生命的本质有了崭新的认识:人是社会的人,爱赋予人类社会生活以意义,天堂不在彼岸,不管人类本身还是人类社会存在着什么样的缺陷,天堂仍在我们身边,它只可能存在于有真有善、有美有爱的人间。
  贝娄生长于一个正统的犹太家庭,意第绪语是他的第一语言,在犹太宗教学校学习过希伯来语,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在我人生最易受影响的时候,我是一个彻头彻尾的犹太人。那是一份礼物,一份无法争辩的好运气。”作为一位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小说家,贝娄充分意识到了自己民族文化遗产的价值,热情讴歌人道主义和人的高贵品质,利用自己的文学创作对20世纪上半叶盛行一时的物质主义、虚无主义、末世论等思潮进行了有力的批判。

上一篇:试论“无有众苦,但受诸乐”——从《受戒》看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