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例急性左心衰竭的护理体会(2)
2013-06-09 01:07
导读:2.7健康指导:患者绝大部分时间需在家疗养,所以给予全面系统的健康教育指导极为重要。 2.7.1自我调节及情绪控制左心衰竭患者常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
2.7 健康指导:患者绝大部分时间需在家疗养,所以给予全面系统的健康教育指导极为重要。
2.7.1 自我调节及情绪控制 左心衰竭患者常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障碍。护士应指导患者保持情绪稳定,对能引起不快的人或事可采取回避的应对方法。同时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措施进行心理,如转移法:将不良情绪转移到其它方面上去,如下棋、听、看书等;语言调节法:让患者将内心的不安、烦躁向亲友诉说,家属应给患者以理解、宽容和安慰。鼓励患者采取积极的思考方式配合治疗,以取得疾病的良好控制。
2.7.2 服药依从性 药物治疗仍是心力衰竭的首要治疗措施,临床上常用药物有利尿剂、扩血管、增加心排血量、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β受体阻滞剂5大类。出院患者按医嘱服药具有重要意义,服药后能减轻心脏负荷,增加心排血量,防止心肌重构等,从而降低再入院的发生。因此,对出院患者的药物治疗要进行督导,向患者解释按时服药的重要性,并告知患者药名、用量、目的、功效、注意事项和主要不良反应。形成良好的治疗依从性,同时也提高患者在服药过程中的自我监测能力。从而达到稳定病情、改善预后的目的。
2.7.3 戒烟限酒:指导患者戒烟,严格控制酒的摄入量。
2.7.4
运动训练 2.7.4.1 正确运动:现今观点认为,运动训练是心衰综合治疗的一部分,可减轻临床症状,提高运动储量,降低再入院率。心衰患者的运动量应结合临床症状和个体差异而进行,一般认为,慢步行走是适合绝大多数病人的简便易行、且行之有效的运动形式。早期运动量应从小量开始,以不出现明显胸闷、气喘,运动后心率不超过静息时的30%为佳。避免过度劳累而诱发加重心衰,早期锻炼时应有家人陪同并做好应急准备。
内容来自www.nseac.com
2.7.4.2 预防跌倒:心力衰竭患者因年老体弱、活动少、服用降压药等原因而失衡、跌倒,严重者发生外伤或骨折。因此应指导病人变换体位时动作要缓慢,必要时由家属搀扶,尤其夜间起床小便时。
2.7.4.3 预防上呼吸道感染 感染是心力衰竭常见诱因,其中以呼吸道感染为最常见也最重要。因此应指导心衰患者注意气候变化,及时增减衣物。在寒冷季节或有传染病流行时,避免到公共场所。可预防接种流感疫苗,如出现感染先兆时应早期就诊。
2.7.4.4 自我监测和排便
2.7.4.4.1 症状和体征监测:教会患者及家属正确测量血压以及记录尿量,根据病情变化随时进行咨询、复诊。在气短和胸闷时指导病人高枕卧位,缓解气短症状,有条件者进行家庭氧疗。
2.7.4.4.2 排便指导:排便时因屏气,增加心脏负荷,甚至诱发严重心律失常,因此心力衰竭患者应保持大便通畅,切忌用力排便。对长期卧床病人应训练其在床上排便的习惯。鼓励其做主动或被动的下肢运动,改换体位,腹部作顺时针方向按摩,或每天收缩膜肌数次;如病情允许时,经常下床走动,以促进肠蠕动。饮食中应含有适量的纤维素,如各种粗粮、带皮的新鲜水果、芹菜、韭菜等粗纤维蔬菜。进食香蕉、蜂蜜可预防便秘,必要时可应用开塞露等。
3 小结
急性心力衰竭是由于突然发生心脏结构和功能的异常,导致短期内心排血量显著、急剧降低,组织器官灌注不足和受累心室后向的静脉急性淤血。以肺水肿为主要表现,个别可表现为心源性晕厥、心源性休克或心脏停搏。病情急、重。预后与基础病因、心功能恶化程度、抢救是否及时及周密的护理等因素有关。通过体位、吸氧、给药、病情监测、心理护理、饮食护理、健康教育的综合护理,利于疾病治疗、缩短了住院天数,降低了再住院次数,因此科学、周密、细致的护理对急性左心衰竭非常重要。
(转载自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参 考 文 献
[1] 李英.急性心力衰竭的护理.浙江
临床医学,2010.
[2] 郑燕红. 老年人心力衰竭的护理要点.中华临床医学研究杂志.2008.
[3] 陆焱. 老年急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护理.医药导报.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