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高热惊厥66例临床分析
2013-10-08 01:45
导读:临床医学论文毕业论文,小儿高热惊厥66例临床分析在线阅读,教你怎么写,格式什么样,科教论文网提供各种参考范例:
目的:探讨小儿高热惊厥的诊断、和预防。方法: 回
目的:探讨小儿高热惊厥的诊断、和预防。方法: 回顾性分析66例高热惊厥患儿临床资料。结果: 上呼吸道感染是引起高热惊厥的常见病,少数患儿反复发作可引起脑损害,及时有效的降温是防治高热惊厥复发的关键。结论:本病防治的重点在于控制惊厥,解除高热,惊厥发作后适当预防性使用抗惊厥药物,降低复发率,减少后遗症。
小儿;高热惊厥;诊断;治疗;预防
高热惊厥(FC)是非中枢神经系统急性感染导致的大脑皮质运动神经元突然异常放电,而全身或局部肌肉出现暂时的不随意收缩,常伴有意识障碍,其发病率高,是婴幼儿常见急症之一。大多数高热惊厥患儿预后良好,但高热惊厥反复发作或抢救不及时,可导致脑损害,会增加癫痫的发病率,且对患儿智力发育有影响,因此预防高热惊厥的复发至关重要。本文将我院2007年6月至2010年6月在住院病房诊治高热惊厥患儿随机抽取66例,临床资料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66例中男41例,女25例。入选患儿均符合高热惊厥诊断标准[1]。初发惊厥41例,男26例,女15例;其中5个月~12个月8例,1岁~3岁22例,3岁~6岁9例,>6岁2例。复发高热惊厥25例,男17例,女8例;其中9个月~12个月3例,1岁~3岁14例,3岁~6岁6例,>6岁2例。本组中单纯性高热惊厥60例,占90.91%,复杂性高热惊厥6例,占9.09%,其中有惊厥和癫痫家族史6例,出生史中有窒息史3例,早产儿2例。
1.2方法:回顾性分析患儿FC的病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及转归。
2结果
2.1病因:上呼吸道感染57例(86.37%);下呼吸道感染4例(6.06%);病毒性腮腺炎2例(3.03%);疱疹性咽炎1例(1.51%);消化道感染2例(3.03%)。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
2.2临床表现:①惊厥发作时间:本组中发热开始至惊厥发作时间<24 h 60例(90.91%);24~48 h 4例(6.06%);不详2例(3.03%)。②主要发作形式:全身性发作63例(95.45%),患者表现为双眼凝视、口唇发绀、意识丧失、呈全身强直舱舐涡苑⒆鳎徊糠中苑⒆3例(4.55%)。③体温:38.5℃以下9例(13.64%);38.5~39.5℃ 39例(59.09%);>39.5℃16例(24.24%);不详2例(3.03%)。④高热惊厥发作次数:24 h内惊厥发作1次61例(92.42%);≥2次5例(7.58%)。⑤高热惊厥持续时间:<5 min 45例(68.18%),5 min~15min 17例(25.76%);15 min~30min 3例(4.55%);≥30 min 1例(1.51%)。
2.3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显示白细胞正常22例(33.3%),10~20×109/L者35例(53.1%),>20×109/L者9例(13.6%)。
2.4治疗与转归:缓解39例;给予吸氧、按压人中穴等刺激后缓解12例;应用止惊药缓解15例。在抗惊厥的同时积极治疗原发病。本组病例中复发者11例,其中复发≥2次者3例。演变为癫痫者2例,5例复发者为有家族惊厥史、出生窒息史及早产儿的患儿。
3讨论
高热惊厥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但公认本病与遗传、年龄、发热、感染等因素有关。
发病年龄多为6个月~6岁的儿童,以3岁以下的婴幼儿最多,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①婴幼儿期脑发育不成熟;②脑组织中酶活性和神经兴奋,抑制性递质的动态平衡处于不稳定状态[2]。高热惊厥发作时体温升高,且处于上升期,一般>38.5℃时出现惊厥,惊厥的发生与体温上升速度有关。体温骤升时的惊厥发作次数显著高于在发热一段时间后惊厥的发作次数[3]。惊厥的发生年龄恰好是小儿感染的好发年龄,可见监测体温,及时降温对于预防惊厥发作至关重要,发作时迅速解除高热及惊厥,以减少后遗症。临床上引起发热的疾病很多,最常见的是上下呼吸道感染,也是高热惊厥的主要原因。临床上根据惊厥的发作特点,高热惊厥可分为单纯型高热惊厥和复杂型高热惊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