疟疾患者血小板数量变化的临床分析(2)
2013-10-26 01:06
导读:2 结果 组别例数血小板值(X— ±S) 疟疾组2080.55±43.63 发热组20200.95±76.89 正常组20211.7±40.33 通过非参数分析方法,正常组与疟疾组P=0.000有显著差异,疟
2 结果 组别例数血小板值(X— ±S)
疟疾组2080.55±43.63
发热组20200.95±76.89
正常组20211.7±40.33
通过非参数分析方法,正常组与疟疾组P=0.000有显著差异,疟疾组与发热组P=0.000有显著差异,正常组与发热组P=0.234无显著差异。
3 讨论
3.1 疟疾病人血小板严重降低的原因尚不完全清楚,可能的机制有:
3.1.1 疟疾的病原为寄生于红细胞的疟原虫,疟原虫在红细胞中大量繁殖,受染红细胞体积增大成为球形,彼此粘连成团,并极易粘附于微血管内皮细胞,上述因素均直接引起微血管的堵塞[1]。微 血管内皮损伤时,血小板粘附于破损的血管壁并被活化发生聚集,血小板内的颗粒含有许多活性物质,活化的血小板可释放ADP、血小板第Ⅳ因子,血小板促生长因子,血栓素等多种活性物质,进一步加速血小板聚集,消耗血小板[2]。
3.1.2 疟原虫刺激机体产生血小板相关抗体PAIBG,血小板与抗体结合被巨噬细胞吞噬。
3.1.3 疟原虫使单核巨噬细胞吞噬功能加强[3]。我们的实验结果表明:当避免影响血小板计数的诸多因素,如采血不顺畅[4],无其它基础性 疾病,及服用影响血小板的药物时,病人有类似疟疾临床症状同时血象中血小板降低可提示疟原虫的存在。
[1]彭文伟主编传染病学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2004;222—224
[2]谭齐贤主编临床血液学和血液检验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2005;270
[3] KIM JS, Oh-JS,Chang EA,et-al. Alterati0n of patelet counts and iipfd profiles after treatment of acute ptasmodium vivax.Acta Tropica,2008,106:39-43
[4]应灵美血细胞分析仪计数血小板的影响因素及分析《实用新医学》2007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