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房颤动(AF)的临床抗血栓治疗(2)
2013-11-05 01:01
导读:2.1.6不良反应及处理主要不良反应是出血,与剂量有关。轻者表现为牙龈出血,鼻衄等,可减少剂量或停用。实际上,绝大多数患者经短期减量或暂停服
2.1.6 不良反应及处理 主要不良反应是出血,与剂量有关。轻者表现为牙龈出血,鼻衄等,可减少剂量或停用。实际上,绝大多数患者经短期减量或暂停服1~2次后出血得以控制并逐渐吸收,出血控制后可恢复剂量的INR水平,这种出血多不影响继续治疗[3]。重者出现脑出血,必须停服华法林,并用维生素K对抗,必要时输新鲜血浆或全血,以补充凝血因子,出血停止后观察1~2天,可重新抗凝。华法林治疗NVAF的大出血年发生率为2%~4%,所以必须严密检测。
2.1.7 临床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规范使用华法林还存在许多问题,主要是剂量调整和长期监测的繁琐性及对出血事件的担忧,因而患者不能坚持长期服药;另外因患者观察不到近期效应而怀疑预防用药的必要性,因此,提高患者的知晓率是提高依从性的关键。通过专业人员对患者随访和进行系统化管理能够明显增强患者的依从性和用药的安全性,以达到预期的目的。
2.2 阿司匹林的临床应用 阿司匹林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及抗凝作用。近年来广泛用于防治心血管疾病。预防AF栓塞协作组(SPAF)的试验结果提示:阿司匹林组(325mg/d)比安慰剂组减少了42%的栓塞发生率(P<0.01)。阿司匹林的预防作用与剂量密切相关。75mg/d无预防作用;推荐剂量为325mg/d。而我国的阿司匹林使用率比较低,即便使用也不规范,使阿司匹林处于无效应用状态而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阿司匹林主要的不良反应是胃肠道反应,过敏反应及出血等,但出血的发生率低于华法林组。
2 房颤病人抗血栓治疗方案
目前华法林在预防NVAF患者血栓栓塞事件中的重要性已达成共识,但临床医生面临的一难题是如何平衡预防中风的效益与并发症的风险,最主要的还是要严密监测INR,使其维持在2.0~3.0之间,以发挥最大的抗栓效果,且出血率最低。对年龄65岁以上有危险因素及75岁以上不管有无危险因素患者抗凝治疗获益明显大于风险;而小于65岁没有危险因素的患者,抗凝治疗获益不明显。
(科教范文网http://fw.ΝsΕΑc.com编辑)
总之,多个大规模随机试验荟萃分析显示,在NVAF患者口服华法林能使脑卒中的年发病率从4.5%下降为1.4%,脑卒中的发病率下降了68%,总死亡率下降33%,抗凝治疗的患者大出血没有显著增加,且疗效明显优于阿司匹林。而我国NVAF患者给予抗血栓治疗情况却不容乐观,胡大一等进行全国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房颤患者华法林的使用率仅为2%,阿司匹林使用率为38%,60%两者均未使用,因此,在此对华法林、阿司匹林做一综述,以便在基层就诊的具有抗凝药使用适应症的房颤患者得以及时应用和长期坚持,从而获益。
[1]孙艺红.华法林的临床应用与监测[J].实用内科杂志,2007;27(9):657~659
[2]卫生部心房颤动研究课题协作组.华法林与阿司匹林预防非瓣膜性心脏病心房颤动患者血栓栓塞的随机对照研究[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6;34(4):295~298
[3]王岚,蒋天武.老年心脑血管病患者服用抗凝药依从性研究[J].实用糖尿病杂志,2007;3(6):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