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在校大学生是无偿献血的重要人群,在许多地方,他们甚至是最稳定和最可靠的血源, 在我市献血人群中也占有一定的比例。然而相关研究证实,在校大学生所处的年龄段,献血反应的发生率远高于成年人群[1],很多积极参加献血的大学生由于在首次献血时(或献血后)发生献血反应而不愿或害怕再次献血,以至影响无偿献血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因而,分析大学生发生献血反应的相关因素,提出合理的方案降低其反应率,具有重要意义。笔者回顾性分析了2003~2007年泸州市大学生献血反应发生率与献血者性别、体重、献血量和献血次数等因素的关系,并初步提出降低反应率的一些建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3~2007年无偿献血的大学生7549人,年龄18~25岁,平均19.4岁,平均体重57.8 kg,其中男性占46.87%,女性占53.13%;首次献血者占76.29%,献血200 ml者占62.7%,400 ml者占37.3%,体重<60 kg者占58.96%。
1.2 不良反应记录 常规健康征询、献血前体检和化验后,对符合献血条件者进行详细的资料登记,并根据献血者个人情况结合献血者的意愿采集200 ml或400 ml全血。根据献血记录,凡献血者出现头晕、出汗、恶心、面色苍白、心慌胸闷、四肢冰冷、血压偏低、心率减慢、意识丧失、惊厥及大小便失禁等症状之一即为献血反应。
1.3 统计学方法 对资料统计结果进行χ2检验。
2 结果
2.1 献血者性别与献血反应的关系 见表1。大学生献血人群中女性多于男性,女性的献血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男性。
2.2 献血者献血次数与献血反应的关系 见表2。首次献血者献血反应发生率高于二次以上的献血者。 表1 性别与献血反应发生率比较 注:χ2=11.98,P<0.005表2 献血次数与献血反应发生率比较注:χ2=10.41,P<0.005
2.3 献血量与献血反应的关系 见表3。献血量与献血反应关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3 献血量与献血反应发生率比较 注:χ2=0.27,P>0.05
2.4 献血者体重与献血反应的关系 见表4。献血者的体重与献血反应有关,体重越重,其献血反应的发生率越小。表4 献血次数与献血反应关系比较 注:χ2=12.42,P<0.005
2.5 献血者年龄与献血反应的关系 见表5。献血反应随献血年龄的增加而逐渐减少。 表5 献血年龄与献血反应关系比较注:χ2=27.18,P<0.005
3 讨论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献血人群,从调查结果看,年龄较小、体重低、女性献血者和首次献血等因素均是发生献血反应的危险因素,其献血反应的发生率为4.54%,远高于一般献血人群<3%[1,2]。
曾有研究认为性别的差异可能不是一个独立的影响因素,女性高献血反应发生率的真正原因可能在于其体重较轻[3]。笔者分析结果显示性别是一个独立的危险因素,在体重、献血量和献血状态均相同的情况下,女大学生发生献血反应的概率远远大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