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作者:刘朝晖,马度正明,德永纯1,陈瀛
【摘要】 目的 估价髋关节置换术中照相在判断股骨假体的位置及型号的作用。方法 两组髋关节置换术,A组为术中照相组,B组为无照相组。各组分别混合采用两种不同厂家的假体,术前采用模板技术,均采用外侧入路。A组在术中照相判断股骨试模的位置和股骨试模颈基底与小转子尖的距离。结果 两组均无感染,A组手术平均时间为75 min,B组平均为58 min。双下肢长度差异A组为2 mm,B组为9 mm,两者有显著性差异;A组颈干角均在130°~150°,B组有4 例颈干角在135°~140°,3 例在120°~125°。A组有1 例术中骨折,B组有3 例术中骨折。结论 非骨水泥型髋关节置换术中照相是解决假体内外翻、假体周围骨折、双下肢不等长的1种有效方法。
【关键词】 非骨水泥型;髋关节置换术;术中照相
在非骨水泥型髋关节置换手术实践中,我们常遇到假体放置大小和角度、假体周围骨折、双下肢不等长等问题。作者在日本福冈整形外科病院工作期间,进行了相关研究,现将2002年5月至2004年6月的临床资料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患者173 例,男性57 例,女性116 例;年龄51~83 岁,平均67 岁。65 岁以下42 例42髋,其中翻修2髋,术前髋Harris评分22~65分;65 岁以上131 例148髋,包括翻修23髋。共行190髋置换,其中翻修25髋。全部进行了股骨侧的翻修,单纯的髋骨性关节病92髋,髋关节发育不良73髋。全部患者术前无感染,外展肌功能正常,无严重的内科疾病。
2 方法
图1 术中照相观察股骨柄位置(略)
图2 术中照相观察髋臼位(略)
图3 假体安装完毕(略)
股骨模板技术主要是在真正的股骨正侧位片上完成的。采用模板技术选择最佳的假体类型,满足截骨面近远端两方面的有效柄-骨接触,其次再预测股骨颈的截面和假体颈的长度。
3 结果
采用u检验进行相关数据统计,对两组术前、术中和术后的相关结果进行比较。两组均无近期深部感染。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整理)
A组手术平均手术时间为75 min,标准差为6.4;B组平均为58 min,标准差为5.9,两者有显著性差异。双下肢长度差异A组为2 mm,标准差为0.51;B组为9 mm,标准差为0.84,两者有显著性差异。A组假体颈干角均在130°~135°;B组有4 例颈干角在135°~140°,3 例120°~125°。A组术中1 例骨折,为转子周围骨折(Ⅰ型骨折);B组有3 例术中骨折(Ⅰ型骨折2 例,Ⅱ型骨折1 例)。
1 例大转子骨折采用张力带固定,1 例短斜型骨折采用钢板加缆线固定,其余均采用钢丝环扎固定。除转子区骨折外,其他骨折均延长切口,做不同程度的股骨干骨膜下剥离。1 例骨折(Ⅱ型骨折)未造成假体松动,采用钢板加缆线固定。术后患者负重时间延迟6~8周,12个月内随访,骨折全部愈合。
4 讨论
髋关节置换术是1种重建关节技术要求较高的手术,周密的术前计划很重要,然而术中操作准确地完成计划更重要。在非骨水泥型髋关节置换术时,我们通常要考虑假体的大小、位置、偏心距等问题[2],而髋关节置换术中照相可以顺利地解决以上的问题。
非骨水泥型髋关节置换术中骨折并非少见[3~4],通过术中照相,选择合适型号的假体,正确的假体置入方向,可以减少或避免此并发症发生。
双下肢不等长也是髋关节置换术常见的问题[5],术中照相、调整股骨颈残留长度、选择合适的假体颈长度可以有效地减少双下肢不等长。
髋关节置换术中照相,手术时间相对延长,应严格无菌操作,避免术中污染。
【参考文献】
[1]Duncan CP.Masri BA.Fractures of the femur after hip replacement[J].Course Lect,1995,45:293304. 中国大学排名
[2]史振才,李子荣.全髋人工关节置换术中股骨偏心距的重建[J].中华外科杂志,2004,8(16):16.
[3]Beals RK,Tower SS.Periprosthetic fractures of the femur.An analysis of 93 fractures[J].Clin Orthop Relat Res,1996,(327):238246.
[4]Andrew H,Schmidt,Richard F,et al.Periprostheticfractures of the femur[J].Orthop Clin North Am 2002,33(1):143152.
[5]Maloney,Keeney.Leg length discrepancy after total hip arthroplasty[J].The arthroplasty,2004,1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