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72例成人破伤风临床分析

2015-04-24 01:01
导读:临床医学论文毕业论文,72例成人破伤风临床分析论文样本,在线游览或下载,科教论文网海量论文供你参考:摘要:目的:对72例成人破伤风的临床表现及治疗进行总结,提高成人破伤风的
摘要:目的:对72例成人破伤风的临床表现及治疗进行总结,提高成人破伤风的治愈率,降低病死率。方法:回顾性分析72例成人破伤风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他们的临床类型,潜伏期。结果:潜伏期愈短,病型愈重,病死率愈高。安定、氯丙嗪及鲁米那交替使用,可有效控制痉挛期的发作。结论:对破伤风的治疗,除常规治疗外,重型病例应尽早气管切开,保持呼吸道通畅,是抢救成功的关键。   关键词:  成人破伤风;  治疗;  分析   The Clinical Analysis of 72 Patients with Tetanus   Abstract: Objective: To summarize and analyse the clinical manifestation and therapeutic measure of 72 adult patients with tetanus and to elevate the healing rate and reduce the case fatality.Method:To retrospectively analyse the clinical data of 72 patients with tetanus and to compare the clinical type and latent period. Result:The shorter latent period the clinical type  was and severer clinical type  the patients` condition was, the higher case fatality the patients was . to use the Diazepam  , Chlorpromazine  and  Phenobarbital alternately  could effectively control spasm. Conclusion :The incision of trachea can be underwent in the severe patients in order to maintain the unobstructed respiratory tract under conventional therapy,it is the keypoint of successful salvage.   Key words:  Adult tetanus;  Therapeutic measure;  Analyse   现将我院1999年1月至2005年12月收治的成人破伤风72例进行分析,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72例中,男性45例,女性27例,男女之比1.67:1,年龄最小16岁,最大76岁,平均年龄(37±8)岁,全部病例诊断符合陈灏珠主编《实用内科学》第12版[1]。   1.2  临床表现及并发症:牙关紧闭71例(98.6%),全身肌痉挛59例(81.2%),四肢抽搐34例(47.2%),伴有高热15例(20.8%),出现窒息16例(22.2%),合并肺部感染27例(37.5%),心动过速32例(44.4%),昏迷3例(4.2%),气管切开28例(34.7%)。   1.3  感染原因:一般外伤52例(72.2%),耳源性感染9例(12.5%),拔牙及口腔溃疡感染5例(6.9%),产科感染4例(5.6%),无明显外伤史2例(2.8%)。   1.4  潜伏期与临床类型关系,见表1,本组轻型13例(18.1%),中型28例(38.9%),重型31例(43%),见表1。   表1  潜伏期与临床类型的关系(略)   1.5  潜伏期与病死率的关系,见表2。本组死亡10例中,潜伏期在7d以内者9例,另1例潜伏期为8d,均为重型破伤风,见表2。   1.6  预防注射:72例入院前均未注射破伤风抗毒素或百白破疫苗,伤口未及时正确处理。   2  结果   2.1  治疗:①一般治疗:保持房间安静,避免刺激,专人护理,对中重型患者应禁食、静脉补液或鼻饲。②清创伤口:72例中伤口愈合无红肿11例,切开清创59例,全部伤口清创后局部封闭破伤风抗毒素1万U,敞开伤口,用0.3%双氧水每日2次冲洗伤口至痊愈。③病原治疗:破伤风抗毒素每次3~5万U,重型病例可连续应用数天,青霉素钠每天640万U~800万U,分两次静滴,联合0.5%灭滴灵注射液100ml,每天两次,对合并肺部感染病例,常规用头孢他定,每天4g,分两次使用,或根据痰培养及药敏结果调整抗生素。④镇静解痉:对于轻中型患者,采用安定及鲁米那联合肌肉注射,或安定静脉注射,取得良好效果,对重型患者在应用安定及鲁米那效果不佳时,采用氯丙嗪50mg加入5%的葡萄糖中持续静脉点滴控制痉挛发作,应用氯丙嗪时应注意监测血压变化,在良好的通气情况下使用。安定及鲁米那在具体用量上,个体差异较大,必须个体化。⑤治疗并发症及支持疗法,注意水电解质平衡,有窒息倾向应进行气管切开。   2.2  结果:72例中治愈56例(77.8%),好转后出院6例(8.3%),死亡10例(13.9%),9例因并发严重肺部感染,频繁抽搐,最后死于混合性呼吸衰竭和心力衰竭,1例入院后未及时气管切开,窒息死亡,见表2。   表2  成人破伤风潜伏期与病死率的关系(略)   3  讨论   破伤风是由破伤风杆菌侵入人体生长繁殖,产生大量外毒素所引起的一种急性特异性感染,外毒素有痉挛毒性和溶血毒性,前者为神经毒性,后者为组织毒性,但临床表现以神经毒性为主,痉挛毒素进入血液与血清球蛋白结合,达脊髓前角灰质,表现为横纹肌的紧张收缩与阵发性痉挛,最初是嚼肌痉挛,但有报道[2]以吞咽困难为首发者,本组有一例以吞咽困难为首发,病初误诊为食道病变,临床上应引起重视。神经毒素也可影响交感神经,引起发热、大汗、血压波动、心率增快等表现[3],多见于重型患者。本组有心率增快32例(44.4%),绝大多数为重型破伤风。破伤风的病死率高低与起病急缓成正比,而与潜伏期长短成反比。潜伏期超过10d者,其病死率较低。从表1中可见潜伏期短者,重型病例多见(93.3%),潜伏期长者,以轻型病例多见(57.1%),两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从表2可见潜伏期短者病死率高,潜伏期长者病死率低,潜伏期大于10d无1例死亡。两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1)。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发布)

   
  有报道[4],老年人是预后不良、病死率高的因素之一。本组10例死亡中,有6例为60岁以上老年人,均合并肺部感染,可能与年龄大 、各器官系统功能减退、气管痉挛窒息、长期卧床、应用镇静剂后咳嗽反射减弱等因素有关。本组病例中伴有高热15例,合并肺部感染27例。病程中发热可能是诱发强直痉挛的诱因,又是出现并发症(如肺部感染)讯号,及时应用有效抗菌素治疗极为重要。破伤风的平均病死率(包括各型及各年龄组)为20%~30%,重型患者的病死率可高达70%。   我院成人重型破伤风病死率(30%)较报道低,与及时行气管切开有重要关系,本组有1例因窒息导致死亡的患者因入院后未行气管切开。早期行气管切开,保持呼吸道畅通,是治疗重型破伤风患者成功的关键措施,同时又能减少肺部并发症的发生,降低病死率。由于重型患者抽搐频繁,发生呼吸肌麻痹,喉头痉挛水肿而引起缺氧,缺氧又加重肌痉挛,抽搐发作频繁,导致呼吸衰竭。本组31例重型破伤风患者,有28(90.3%)例入院后行气管切开,术后缺氧症状明显改善,抽搐发作减少,呼吸道分泌物能及时排出。   本组72例破伤风病人,有63(87.5%)例来自农村,外伤后均未注射破伤风抗毒素进行预防,伤口感染后未及时进行清创,伤口内异物或坏死组织易引起破伤风杆菌生长繁殖,导致破伤风发作。破伤风病死率高,预后不良,但可以预防。故应加强对农村居民卫生知识宣传,提高农村医务人员的业务素质。   参考文献:   [1]  陈灏珠,潘孝彰.破伤风.见:陈灏珠主编.实用内科学[M].上册.第1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590-593.   [2]  邱凤莲.以吞咽困难为首发症的破伤风2例报告[J].新医学,1998,29(6):310.   [3]  吴阶平,裘法祖.黄家驷外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0.91-92.   [4]  郑通晓,唐进先,陈静,等.影响破伤风病人的预后的因素探讨[J].新医学,1995,26(10):523. (科教范文网http://fw.ΝsΕΑc.com编辑)
    上一篇:2005年我院非甾体类抗炎药使用情况分析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