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文化视野下中国教育的变革与创新(3)
2013-05-13 18:11
导读:(二)关于素质教育 早在1996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中就明确提出,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由应试教育
(二)关于“素质教育”
早在1996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中就明确提出,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由‘应试教育’向全面素质教育转变”。虽然素质教育的某些要素和理念很值得肯定,但人们对素质教育的质疑仍然不绝于耳。连教育部长周济在面对媒体采访时,也不得不承认“素质教育是一个老问题、大问题、难问题”。为此,中国教育报一而再再而三地组织“关于素质教育的讨论”,目的是为了“在全社会唱响素质教育主旋律”。然而讨论来讨论去,修修补补的效果自然有,实质性的突破却难见踪影,虽然讨论者们也找出各种各样的理由,说明“实施素质教育依然任重道远”,但深层次的一个原因却正如北京师范
大学教授王晓辉所言:“日前尚未对素质教育的内涵有科学的解释。”为什么十多年过去了,中国那么多专家学者竞不能在理论上对素质教育有一个科学的解释,而任由人们各行其是,无所适从呢?因此,当问题解决的关键要求我们重新反思我们的教育观念和制度性变革时,我们不得不对教育价值的偏离和人的价值的扭曲作更深入的思考。
其实,认真学习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我们并不难破解这个难题。“坚持以人为本”,这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精髓。那么,如何科学地解析“坚持以人为本”,这就是我们必须首先弄清的问题。坚持以人为本,就不是坚持以物为本,就不能把人当作社会大机器的构件,当作工具去培养。然而,我们至今却不敢明确地把“工具教育”当作素质教育的对立面进行深入的批判,而是抛出一个“应试教育”来应对。坚持以人为本,就必须认真问一问,人是什么?特别是,在教育学中,人是什么?然而,尽管马克思早有答案,我们却至今没有一个明确的态度,而是又一次把人放在一个“素质结构”中理不出个头绪来。坚持以人为本,就必须很好地思考,怎样以人为本?怎样有效地为一切人提供一种真实的终极关怀。然而,我们却只是急功近利地把人当作一种“人才”去培养,当作一个“国宝”去关怀,使教育完全丧失了自己的主动性。至少,当我们能够认真地回答完这些问题之后,教育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才可能有顺理成章的答案,也才能使人们真正从各行其是和无所适从中清醒过来。
(三)关于“个性全面发展教育”
提到“个性发展”,我们首先想到的是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他在自己长期的教育实践中,综合“全面发展”、“和谐发展”、“个性发展”的教育思想,提出关于“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在全世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我国,自素质教育提出并实施以来,有的学者和实际的教育工作者也都提出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或学生“个性的发展”教育,并取得了部分理论和实验成果。那么,这种教育思想为什么没有在我国全面推开呢?恐怕这里也有一些很难厘清的问题。为此,有必要先从“个性”这个概念出发来讨论一些问题。
在
心理学中,个性被界定为“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并认为“个性结构是多层次的,多侧面的,由复杂的心理特征的独特结合构成的整体。这些层次有:①完成某种活动的潜在可能性的特征,即能力;②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即气质;③完成活动任务的态度和行为方式方面的特征,即性格;④活动倾向方面的特征,如动机、兴趣、理想、信念等。”在哲学中,个性是指“个人心理面貌中与共性相对的个别性,即个人独具的心理特征”。因此,对于教育,就应包括人的整个精神面貌的提升,同时也应包括整个精神面貌中个人独具的心理特征的发展。而且,这种个人独具的心理特征决定了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既有遗传的作用,自然也有教育的结果。
首先,个性发展的教育学准备是否充分?例如,根据这种“个性结构”,如何进行课程的设计及教材的准备?教师如何根据这种“个性结构”进行教学?如何进行评价和管理?等等。其次,个性发展的
社会学期望是否合理?也就是说,社会和家庭应以怎样的态度和行为配合学校的教育?学生的社会化进程应如何设计和安排?一种教育,如果缺乏一种合理的社会学期望,这种教育事实上是行不通的。西方人本主义教育正是这样一种情况,其“自我实现”的教育期望因导致一种多元化的理解而造成了学校“目标的混乱”,使学校搞不清如何灌输教育和社会“借以生存的共同价值观念”,这种个性与共性的矛盾使一些西方发达国冢对人本主义的教育有可能 “弃之于不顾”。第三,“个性发展”的上位界定是否具有可操作性?比如,“个性的全面和谐发展”,什么是“全面”?什么是“和谐”?等等,都必须有一个明确的界定,而且这种界定要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具有可操作性。苏霍姆林斯基的“个性全面和谐发展”教育,事实上并不是个性的全面和谐发展教育,而是在智育、体育、德育、劳动教育和审美教育“全面发展”的基础上追求个性的全面和谐发展。他说“和谐全面发展的核心是高尚的道德”,这使他的“个性全面和谐发展 ”教育事实上只是一种以德育为核心的全面发展教育。真正的个性全面和谐发展教育是美好的,但真正要实现它又谈何容易!
中国大学排名 (四)关于“生命教育”
在教育问题堆积如山的今天,有一个最吸引人眼球的词,那就是“生命”;有一种最激扬人气的教育,那就是“生命教育”。因为人的生命只有一次,人的生命是最可宝贵的。但生命是什么?尤其在教育学中,生命是什么?……一如在前面的论述中我们所看到的,这些问题都是十分令人困惑的问题。由广东省教科所所长、郭思乐教授提出并主持的“生本教育”实验,已进行了7个年头,并取得了很多令人敬仰的成果。他的“生本教育”,据他自己说,就是一种“以生命为本”的教育。在 2006年6月28日的《中国教育报》,由该报记者时晓玲用采访录的形式写了一篇文章——《教育本该激扬生命》,报道了他的有关理论和实验成果。在这篇文章中,郭教授指出:“如果我们有所进展的话,那也是因为人之自然——生命,允许我们这样做。”为什么呢?因为“儿童是天生的学习者。他们对于人类发展的最可宝贵的继承,就在于有学习的、思维的、创造的、语言的本能。”因此,只要找到一种教育方法,使“学生处在真正自主的状态中,他的潜能得到激发,他的天性得到张扬,他的获得像鲜花怒放”,我们的教育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