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大文化视野下中国教育的变革与创新(5)

2013-05-13 18:11
导读:从马克思、恩格斯对人的本质和人的本性的这些论述,我们可以进一步概括出这样一些结论:①人的需要即人的本性;②人性人的本性是人的一切属性的集


    从马克思、恩格斯对人的本质和人的本性的这些论述,我们可以进一步概括出这样一些结论:①人的需要即人的本性;②人性——人的本性是人的一切属性的集合;③人的本质是自由自觉的创造性劳动,体现着人的本质属性,也是人的第一需要;④社会关系是劳动的派生物,在人的现实生活中体现着人的现实本质;⑤人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现实活动的自由自觉的创造性劳动者。可以说,这些结论就是我们构建新的中国教育学的哲学支点和理论生长点。

    (三)人的本质的教育

    根据马克思主义对人的本质和人的本性的理解,如果我们要问,在教育学中人是什么?那就是我们在上面所概括的:人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现实活动的自由自觉的创造性劳动者。自由、自觉、创新,是劳动的质的规定性。它们决定着劳动质量的优劣,体现着劳动价值的大小,也决定着一个人对劳动的自我感受性(愉快的还是苦恼的)。

    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与实践。自觉是行为主体能动地认识和正确处理个人行为,及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意识和能力。创新是一种积极适应时代发展,不断向前开拓的意识和活动。自由自觉的创造性劳动是人的现实的理想,教育应该为此而开拓和奉献。

    笔者主张一种人的本质的教育,即“通过师生共建的一切有益的教育活动,使学生在一种符合他们身心特点的、主动的学习活动中,学会认知、学会做人、学会创造,从而有效地实现他们具有个性特点的作为人的本质,成为能够积极适应社会、适应变化的自由自觉的创造性劳动者。”“当人全部占有自己的本质的时候,就是人的价值的最高体现”。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自由、自觉、创新的哲学含义,在教育目标结构中可以相应地三分为文化修养、责任意识和创新能力。这三项目标对于受教育者的直接意义就是学会认知、学会做人、学会创造。人的文化修养越高,他的自由度就越高;人的责任意识和责任能力越强,他的自觉性就越强;人的创新能力越大,他的生命活力也就越大。通过教育,虽然人实现自己本质的方法、途径和内容都可以不同,但只要努力,人人都可以实现自己的本质。人的本质的教育有他的理想追求,也有他的现实的可能性。

    一切事物的发展就是为了展现自己的本质。人的本质的教育将帮助每一个人实现自己的本质。这种教育不仅仅局限于学校,也不仅仅局限于青少年。它将是社会每一个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以接受的教育,因而也是每一个人终身都可以在自由、自觉、创新的意义中不断丰富自己、肯定自己的教育。这样,我们就能够更现实、更具体地实现马克思的理想,使我们在一切活生生的生命实践中不断体验人的本质的魅力。

    马克思讲:“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但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但愿“人的本质的教育”能够印证马克思的话于万一。

    (四)教育为文化壮行

    教育不是政治的仆从,也不是经济的附庸。它属于人自身,为人自身的建设服务。当人们把目光过多地投放到经济增长、商品流通、购物消费等以物为中心的,吸引眼球、人气和钞票的活动中时,对人自身的建设却关注不够。科学发展观主张以人为本,正是将以物为中心的建设转向人自身的建设的伟大战略转移。人自身的建设,不仅仅是追求人的素质的提高,更重要的是为人的生存方式的转换重构价值体系,使人从依赖于本能和习惯生活的自在自发的生存方式变革为一种不断创新的自由自觉的生存方式。这也正是文化创新的基本内涵。因此,教育为人自身的建设服务,为文化壮行,就是天经地义、义不容辞的。 (科教范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参考文献:

    [1]龙应台。文化到底是什么[N].报刊文摘,2005-11-4.

    [2]石中英。学校文化建设要有大视野[N].中国教育报, 2006-6-20.

    [3]方克立。走向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文化[A].美乃华。中西文化交融与中国近代人格观的演变[C].山西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

    [4]汤一介,杜维明。百年中国哲学经典,八十年代以来卷 [A].李泽厚。漫说“西体中用”[C].广东深圳:海天出版社,1998.

    [5]汤一介,杜维明。百年中国哲学经典,新文化运动时期卷[A].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C].广东深圳:海天出版社,1998.

    [6]汤一介,杜维明。百年中国哲学经典,五十年代后卷 [A].张岱年。中国文化发展的道路——论文化的综合与创新[C].广东深圳;海天出版社,1998.

    [7]郭萍。破解中国现代化的内在文化阻滞力——记衣俊卿和他主编的《日常生活批判》[N].中国教育报,2006-1-19.

    [8]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9]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列宁全集(第3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10][苏]凯洛夫。教育学[M].沈颖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3.

    [11]中国教育报编辑部。在全社会唱响素质教育主旋律 [N].中国教育报,2006—1—19.

    [12]王晓辉。反思素质教育[N].中国教育报,2005—1—24.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13]朱智贤。心理学大词典[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14]顾明远。教育大辞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15]毕淑芝,王义高。当今世界教育思潮[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16]田慧生。范式转型:当代中国教育的主题词[N].中国教育报,2005—4—28.
上一篇:坚持“研、严、妍”,培养高素质人才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