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试论整体语言教学法在大学英语阅读课中的实践(2)

2013-10-26 01:02
导读:此外,还有情景导入法、表演导入法、背景导入法、复习导入法、导入法、图示导入法,单词、短语或句子导入法等。可以说“导”无定法,切忌生搬硬套

  此外,还有情景导入法、表演导入法、背景导入法、复习导入法、导入法、图示导入法,单词、短语或句子导入法等。可以说“导”无定法,切忌生搬硬套。灵活的导入是阅读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精心创设情境一定可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的思维活跃,由此可以变被动阅读为主动阅读。
  2.阅读过程中的教学
  (1)浅层阅读。这一步主要采用泛读或略读(Extensive reading)的方式,引导学生快速通读全文,了解课文的大意和中心思想,让学生“见之森林”,知其概貌,形成整体印象。之后,可设计练习检测阅读效果,帮助学生捕获信息,练习可采用判断正误、排序和选择填空等难度较低的形式。
  (2)深层阅读。这一步的教学是整个阅读教学中最关键的步骤,我们把这个过程成为精读(intensive reading),在浅层阅读中,我们主要是从总体上把握全文的大意,而不涉及深层次的东西。而这部分除了传统的点讲解外,还包括长难句子分析,文章的框架、修辞、风格、方法等。
  这部分除了教师的讲解,更主要的是让学生融入整个阅读的过程,让他们成为阅读的主体。如教授“Some Strategies for Learning English”中,我首先设计了针对性较强的阅读选择题,然后又让学生对课文分段,概括出段落大意。接下来是语言点讲解与长难句分析。最后一步是我的特色教学,即设计相关的听力和口语来加深课文的阅读,这又体现了整体语言教学法的优势。
  3.阅读后的教学
  (1)课文复述。课文复述有利于学生更透彻解文章,在复述中加入重要的词汇或句式作为提示词不仅可以降低复述的难度,使更多的学生敢于尝试,而且有利于学生对于知识点的掌握。
  (2)就课文内容进行小组采访、讨论、竞赛或辩论等方式。 本文来自中国科教评价网
  (3)利用课后作业、写摘要或对课文部分段落的来巩固阅读知识点。
  (4)对情节性强的记叙文可以让学生表演再现课文内容。
  四、结语
  现代阅读理论认为,阅读过程包括语言、、三个纬度。阅读过程既是一个积极主动的思考、理解和接收信息的过程,也是一种复杂的心智活动和情感活动过程。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学到语言知识,而且要培养学生获取信息、交流信息等多种能力;同时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创造条件。一个有效阅读者必须具有明确的目的、系统的语法知识、大量的词汇、丰富的阅历(背景知识)、语言翻译技巧(语言感悟力)及有效的阅读策略。
  因此阅读教学应采用整体教学模式,也就是教师充分利用课文提供的语言,帮助学生完整理解课文大意、语言形式、篇章结构和修辞方法,在处理各个部分时达到局部不离整体,整体寓于局部之中。其教学模式是:整体—部分—整体,这样,原本居主导地位的,以语法为主,翻译法理论下的阅读教学法,即只停留在字词层面,与文章的内容、结构、背景等脱节的传统教学法因为不能满足现在的需求而将被逐步替代,位于教学中的辅助地位。虽然阅读教学无定法,但把整体语言教学理论应用于大学阅读教学实践确实具有的可行性和优势。
  
  参考文献:
  [1]Cortazzi,M.&Lixian Jin.State of Art Article:English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China[M].Lenguage Teaching,1996,(29):61-80.
  [2]Stern,H.H.Fundamental Concepts of Language Teaching[M].Oxford:Oxford University,1983.
  [3]唐力行,叶华年.关于我国英语教师对整体语言教学的意见的报告[J].界,1998,(4).
  [4]王莉.整体语言教学与改革[J].开封大学学报,2000,(3).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


  [5]张正东.外语教学技巧新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135-141.

上一篇:浅议从教育实习看“英语教学法”课程改革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