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们开始从的视角来思考问题,进而形成了一种新的管路思想和管理框架——文化管理。在80年代末,受知识浪潮的冲击,“经济人”假设逐渐脱离实际,科学管理逐步走向末落,企业便掀起了寻求新的更先进的文化管理模式的浪潮。受管理的影响,许多学校也开始着手建构文化管理模式。
学校文化管理不是对以前的管理模式的简单否定,而是在批判继承基础上的一种创新。“理性的科学管理和非理性的文化管理是管理科学发展的两个维度。”学校由科学管理走向文化管理是学校的巨大飞跃,从此,学校管理的重心由物的因素转向人的因素。文化管理突破了纯理性的管理理论框架,重视人的情感、意志、价值观等人的非理性因素,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
文化管理以先进的,有特色的学校文化为基石,从文化的角度对管理理论进行审视、完善,使学校管理更富有人情味和文化意蕴。每所学校都有着独特的文化,学校文化管理无异于提供一种管理模式,从而使得学校管理向着多样化、个性化、本土化方向发展。这种管理理论注重领导方式的转变,干群关系、师生关系的和谐,旨在营造一种公平合理的竞争氛围,在良性竞争中培养成员的团队合作意识。概括起来,学校文化管理主要有以下特征:
(一)始终把人的因素放在首位
“以人为本”是文化管理的核心。经验管理靠统治者的意志行事,抹杀人性;制度管理只注重人的理性因素和管理中的“硬要素”,带有强制性,人仅仅是实现目的的手段;科学管理过分注重量化,无法对人的非理性因素作出分析。在文化管理中,人是管理的出发点也是落脚点,管理的最终目的是发展人。
学校管理的对象主要是有着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知识结构并且有着丰富思想的人,这一特殊性决定了文化管理必须要以“文化人”的人性假设为前提。在学校的运行过程中,学校的规划需要人,制定决策需要人,决策的执行以及经费的分配同样需要人,人是学校管理中最重要的因素。因此,文化管理始终把人的因素放在首位,崇尚“管理即服务”的管理,树立事业留人、感情留人、文化留人的人才观。
随着工作者待遇水平的不断提高,他们的温饱问题已逐渐解决。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他们的需要将会不断升级,最终追求的是人生价值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文化管理,旨在提供公平合理的竞争机制,为教师的“自我实现”积极创造条件;旨在营造宽松和谐的育人,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理想的实现提供自由的空问。
(二)重视管理中的“软要素” 内容来自www.nseac.com
从某种意义上说,制度管理是一种“硬管理”,只注重管理中硬要素,如战略、结构、政策等。文化管理注重软、硬要素的结合,倾向于管理中的“软要素”,如共同的价值观、规范、管理等,因此,它对复杂的校内、校外环境具有很大的适应性。
在文化管理中,人是管理的目的而不是手段。文化管理尊重人、依靠人、信任人、关心人、发展人,注重人的主体性的重建,教师是教学的主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校文化管理以“扁平的网状组织结构”为基础,因此,“在文化管理模式下,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不是被动与主动、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而是主体间关系。”那么管理者是管理的主体,被管理者则是中间主体,管理发挥效能的方式是主体与中间主体双向互动,最后作用于管理的客体——管理中物的要素,从而调动了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
(三)强调人的“非理性因素”
文化管理弘扬人文精神,强调人是理性与非理因素的统一。它不再仅仅靠严格的规章制度、严密的组织结构来发挥管理效能;它突出人的情感、性格、意志等在管理中的作用,倡导人的自我管理。梅奥通过“霍桑试验”得出的这样的结论:“管理人员要重视人际关系,设身处地的关心下属,达到感情的上下沟通,提高组织的士气。”所以,管理者在实施文化管理时要注重与下属的沟通,了解其合理需求并及时予以满足,做出重大决策时依靠群策群力,倡导管理。
(四)靠“文化力”组织实施
学校文化管理是利用文化的力量来实现对学校的管理,它倡导精神立校。恩格斯指出:“一切方法的背后,如果没有一种生机勃勃的精神,到头来不过是一堆笨拙的工具。”学校文化就是学校文化管理存在与发展的精神依托。
文化管理注重对学校中多元价值观的整合,从而在全校中形成一种心里默契,达到统一人们思想的目的。它将学校的发展与个人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增强教职工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变被动的约束为主动的服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