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学校一旦形成了自己特有的,就会反过来对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使学校成员形成共同的规范、思维方式、行为准则。然而,这并不是说一所学校只要形成了特色文化进行管理时就不需要制度了,特色学校文化的形成同样离不开制度。文化与制度的关系是:“文化形成制度,制度强化文化。文化管理以制度为依据但不完全拘泥于制度,讲究规律性和权变性。
三、在特色学校文化建构中塑造文化管理
特色学校文化的建构,本身就是利用文化资源、文化要素管校,实施文化管理的过程。为了强调的重要性,有人出:人管人累死人,制度管人糊弄人,企业文化管理才是灵魂。这同样值得我们的学校管理者反思借鉴。在特色学校文化建构中,要采取校长统领全局,全校师生(包括员工,下同)积极参与的“三位一体”的策略,从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等方面实现对传统学校文化的传承、变革与创新,从而为学校文化管理提供生存的土壤和发展的动力。
(一)精神文化增内涵
精神文化是学校文化的灵魂,价值观是精神文化的核心。“学校价值观一经确立并成为全校成员的共识,就会对学校具有持久的精神支撑力J学校价值观是学校中占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对学校领导及师生的行为具有导向和规范作用。特色学校文化建设首先要重视学校共同价值观的形成,增添精神文化的内涵。
以正确的价值观为基础,形成正确的办学思想,先进的理念,不断创新的思维方式,是学校精神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形成特色学校文化的前提。学校实践主体尤其是校长要全面审视本校的校情,提出全校师生认同的办学思想、教育理念、学校发展愿景,并将其转化为全校师生的共同追求,形成一种自觉创新的思维方式。以学校精神文化的重塑为突破口,形成潜移默化的育人氛围。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灵魂,要评论一个学校,先要评论他的校长”。可以说,一所学校的文化有没有个性关键在校长。“改革开放初期,把学校变革、更新、发展的期望寄托在校长身上,也确实出现了一批敢于搏击时代潮流的新型校长,办出了有自己个性的学校。于是,舆论界得出了有一个好校长,就会有一所好学校的结论。”这一结论有其合理性,充分说明校长的思维方式、领导、精神面貌、治校能力等决定着学校文化的特色。因此,在特色学校文化建设建构中,校长要树立一种强烈的特色意识与文化自觉。“所谓特色意识就是教育工作者个体对特色教育活动的性质、结构、内容的理论认识水平。”
校长是建构特色学校文化的领导者,学校精神的领袖,学校发展的指南针。苏霍姆林斯基说:“校长的领导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其次才是领导”。要增添学校精神文化的内涵,校长需将更多的精力集中于学校精神的创建上,秉承“以德治校”的理念,贯彻“以师生为本”的思想,着眼于“学习型组织”的创建。同时,校长要深入挖掘学校的名师、名人文化,让全体师生体味文化的力量,接受精神的洗礼,情感的陶冶,激发教师对教育事业的热情,唤起学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使命感、责任感、危机感,形成优良的校风、教风和学风。
(二)制度文化增柔性 (转载自http://www.NSEAC.com中国科教评价网)
在特色学校文化建构中,校长要在学校价值观的引导下,本着“发展人、为了人、依靠人”的原则,改革和完善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管理规范,建构与学校精神文化相适应的柔性制度文化。
学校要重塑刚柔相济,以柔性为主的制度文化。学校的各项制度、规范、组织结构,要以全体师生的发展为目的,维护师生的共同利益,决不能将法规条例的运用极端化,以免导致学校组织内部的疏离,人际关系的恶化,不利于良好育人气氛的形成。为了避免制度压抑人性,不利于教师专业化发展和学生个性发展的弊端,促进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必须要改变传统的科层组织结构,充分考虑人的情感、意志、性格等非理性因素,采用扁平的网状组织结构,变上下级垂直关系为平等对话、双向沟通。
学校管理中常常有这样的情况:富有创意,计划周密,但难以落实,遭到教师的抵触。究其原因,这是决策没有得到教师认同的结果。因此,在重塑学校制度文化时,要形成师生共同认可的制度,在完善学校各方面的评价制度时更要如此。校长、学校、都要以辩证的、发展的眼光看待师生,将评价制度“柔性化”。“‘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教育理念决定了我们无法用眼前的教育现象和教学业绩来评价教师与学生。我们必须转移教育评价的重心,从以教育成效为标准的终结性评价,转变为教育过程为标准的过程性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