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摘要:纵观史,我国的学校管理经历了经验管理、管理、科学管理这三种管理模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入计划向经济的转型期,学校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实施管理是其发展的必然。’文化管理有着深刻的内涵,学校实践主体尤其是校长应积极建构特色学校文化,并在这一实践中塑造文化管理。
论文关键字:经验管理;行政管理;科学管理;文化管理
为了应对新世纪给教育带来的挑战,学校实践主体尤其是校长应与时俱进,理解文化管理的深刻内涵,在实践中积极建构特色学校文化,走文化管理之路。有学者曾说,一流的学校靠文化管理,二流的学校靠制度管理,三流的学校靠权力管理。在学校和实践发展过程中,学校文化对管理的作用日渐明显,文化管理是学校管理理论与实践发展的新趋势。
一、文化管理是学校管理理论发展的必然
我国传说中的学校产生于原始父系氏族公社时期。经过夏商两代,学校管理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逐步呈现制度化的雏形。到西周便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备的学校管理制度,在春秋战国时期经过私学、墨家私学以及齐国的稷下学宫之后,学校管理制度更加完善。
很多研究者认为,学校管理经历了经验管理、科学管理并逐步走向文化管理。但笔者认为,我国的学校,在整个封建社会一直到1978年改革开放前,采用的都是以制度建设为主的行政管理模式。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特别是从1995年5月,江泽民同志在全国科学大会上首次提出“科教兴国”战略之后,学校逐渐走上了“科学管理”的道路。学校的科学管理突出表现在:在管理手段上,以及多媒体等先进技术的引入;在管理方法上,以反映教育规律和管理规律的科学理论为。科学管理大大提高了学校管理的科学性、有效性,许多教育学、管及其他学科的科研成果,为学校管理者从深层次解决问题、作出决策提供了依据。
科学管理也有自身的局限性。学校的科学管理主要是技术层面的操作,是建立在数理分析的基础上的一种管理形态。它过分依赖定量分析,习惯用数字来说明学校中存在的问题,因此,不仅不利于做出宏观教育决策、管理决策,也无法对人的情感、意志、价值观等非理性型因素进行分析。另外,在学校管理过程中还有很多难以预料的因素,而科学管理应用的模型却常常需要常量,这就使得科学管理在新世纪学校中的应用受到极大限制。科学管理助长了学校之间升学率、就业率以及论文发表数量等的攀比之风。为此,1999年6月,我国召开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并颁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2001年我国全面实施第八次课程改革。这些决策或许就是对学校科学管理妨碍人的全面发展这一消极因素的扬弃,也是对学校文化管理的一种呼唤。
学校在采用科学管理之前的行政管理模式,主要是用制度约束人。制度虽然使学校管理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将职权责的统一起来,提高了管理的效率。但是,它也有自身的缺陷:第一,有些决策合情合理但未必合法,只要政府文件、规章制度中没有规定的都是不合法的,缺乏权变性、灵活性;第二,行政管理依附于“金字塔”式的科层组织结构,上下层为领导与服从的垂直关系,带有极大的强制性。如果管理者素质不高,责任心不强,则容易造成“唯意志论”,形成“官本位”的思想,将“法治”异化为“人治”。如果管理层次过多还会导致关系复杂,机构臃肿,人浮于事,造成管理内耗,管理效率也会大大降低;第三,学校制度管理具有很大的滞后性,缺乏前瞻性以及对未来的预见性,总是新情况发生了之后才考虑建立新的规章制度,甚至发生了之后还没有及时制定可行的制度。
改革开放三十年,我国的教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对于学校管理来说,还存在诸多问题:重理论轻实践,重轻素质,课程设置实用性不强等。为了更好的解决上述问题,真正使我们的教育做到以人为本,学校必须要走文化管理之路,这是新时期的学校实现自身发展的必然,是时代赋予的使命。
二、学校文化管理的内涵分析
学校文化是一所学校的“软实力”,看不见也摸不着,但它对师生的影响却是潜移默化、耳濡目染的。因此,“把文化作为学校和学校管理的一个重要因素也越来越激发了人们的更大兴趣。”学校文化也是一种管理理论,是一种指导思想和思维方式,更是一种“攻心术”,通过对人的思想施加影响来实现对人行为的根本约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