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发现学习——试论建筑理论教学的新思路

2014-05-27 01:08
导读:教育论文毕业论文,发现学习——试论建筑理论教学的新思路怎么写,格式要求,写法技巧,科教论文网展示的这篇论文是很好的参考:   摘要:理论课的教学目标不外乎两个:学生


  摘要:理论课的教学目标不外乎两个:学生知识体系的建构与批判性思考能力的培养,与传统的讲解式教学方法相比,发现学习法在对学生独立思考与研究能力培养上日益处于不可忽视的地位,而建立在批判性建筑上的发现学习法,也正是解决当今建筑实践中缺少批判性实践的一条有效途径。

  论文关键词:建筑理论  发现学习论  知识体系  批判性思考

  一、问题的提出

  传统的建筑理论教学以讲为主,这种被奥苏贝尔(DavidAusube1)称之为讲解式教学或陈述式教学(expositiveteaching)是由教师将教材详细规划,使之成为有系统有组织的知识,然后条理分明地对学生讲解。讲解式教学的主体是教师,学生所学决定于教师所教,教师教什么,学生跟着学什么。这种教学的长处在于学生的知识基础比较牢固。但由于教师和教材所拥有的不加质疑的受尊重地位,所以带来的问题也是显而易见的。从表面上看,学生把建筑理论课中自己不太感兴趣的部分视为纯粹应付的“死记硬背”,对建筑现象的理解是拿其套入所谓的流派分类等框框中加以判别,当不适用时只得将现象削足适履,导致对建筑现象理解的表面化与浅薄化。在建筑实践中,由于对面临的纷繁复杂的设计任务难以适从,干脆唯甲方之命是从。从深层来看,这也正是当今建筑实践中缺乏批判性的原因之一。因为批判性实践(Craiticalpractice)的关键在于质疑。质疑是为了进一步提出问题,重组原有问题或提出新问题。只有有了批判性的建筑教育,“它才不仅仅是以获取执照为目的的,而是以发展建筑为目的的学术教育。”(张永和)这样建筑理论课的教学目标不但是学生知识体系的建构,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即知道如何思考,培养批判性思考能力应为更重要的目标。而这种“强调学生的主动探索,认为从事物现象变化中发现其原理则才是构成学习的主要条件”的学习论被称为“发现学习论”(张春兴),这种发现学习的理论用于教学时就称发现学习法。

  因此可知,若要建立批判性的建筑教育,培养批判性思考能力,在教学中施行发现学习法在对学生独立思考与研究能力培养上已日益处于不可忽视的地位。

  那么,学生知识体系的建构是不是因为较批判性思考能力培养次要而被忽视呢?事实上,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美国发现学习论的创始者布鲁纳(Jerome.S.Burner)就曾强调过从事发现学习所应具备的先决条件——“学生必先具有相当的先备知识与先备技能,否则无从主动从事发现学习”(张春兴)。所以,建筑理论课的任务归为两类:知识体系的建构与思考能力的培养。

  二、关于建筑理论课程设计的思考

  l、关于学生建筑理论知识体系的建构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

  “结构(constrncture)是指知识构成的基本架构”(Bruner,1960),“个人的先备知识”即“个人对事物的整体认识”是“个人吸收新知识的基础,在意义上,也就是一般学家所指的认知结构”(Ausube1.1968)(张春兴)。

  可见学生自身的建筑理论结构的建立对其理论修养的提升成为必须具备的先决条件,也是其从事发现学习的先决条件。那么,如何促进学生建立其评论建筑的理论框架,就成为建筑理论课的讲解式教学中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由于大多数建筑院校的建筑理论课程教学安排在第三学年至第四学年进行,本人建议关注下列问题:

  (1)较快地建立学生的知识结构。作为个人吸收新知识的基础,学生的认知结构基本形成于理论课尤其是外建史课开课即将结束之时——三年级末或四年级上期,在此之前,只有一年上期所开建筑学概论对学生空间概念的一点启蒙,这样学生的发现学习所应具备的基础知识结构建立过晚直接阻碍了学生对建筑学习和建筑实践思考的深入程度,而一、二年级的建筑理论空白使其在学习信息量较大、知识结构较繁的建筑历史课程(如外国近现代建筑史)时感到困难,更重要的是其本身能够评论建筑则只能在四、五年级以后或者更晚。本人建议课程一年下期即应开设,使学生的理论修养提前到前三年的课程安排中。

上一篇:浅论孔子与柏拉图的教育伦理思想之比较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