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关键词 化学史 科学探究能力 质疑精神 化学教学
论文摘要在化学教学中融入化学史教育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勇于质疑的精神,同时可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
1851年,英国科学促进会(BAAS)主席在一次中呼吁,我们要教给年轻人的,与其说是科学结论不如是科学方法,更不如说是科学史。科学史作为人类长期以来认识自然、征服自然的真实记录,每个章节都留下了先行者探索的足迹,字里行间都流露出前人的卓越智慧。①因此,科学史能从科学的方法、精神和态度等方面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科学史还能从科学家的人格魅力等人文精神等方面的陶冶学生的情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同时科学史能让教师在每一个伟大的瞬间中得到自我充实并提高。②
化学史作为科学史的一个重要分支,是人类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对大自然中相关的化学知识的系统描述,它是从化学发展的历史角度,对化学科学孕育、产生和发展过程的真实记录。③在化学教学中,通过化学史的讲述,可让学生们知道,他们所学的知识点并非凭空出现的,不是纯粹偶然的,而是科学家经过长期研究得出的。再现这些化学探究过程,也是帮助学生学习相关知识点的过程,可使学生掌握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提高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能力,活跃了课堂教学气氛,也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习热情,提高学习效率,从而提高了教学效果。④以下是笔者联系教学实际,有关化学史融入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1 通过化学史教育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应该采取一切可能的方法去在孩子们身上把求知与求学的欲望激发出来。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的这句话说的含义是用尽一切办法去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⑤在化学课堂教学中,通过对学生介绍那些古往今来伟大的化学家成功的事迹,是诱发学习动机的一个极好的动因。教师可利用化学史上的故事,引导学生去寻觅化学家成长的足迹,追溯化学历史发展的长河,把学生引进化学家进行科研创造的实验室之中,了解每个科学成果背后或辛酸、或感人、或有趣的故事,从而积极有效地调动他们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例如:在卤素的教学中,可以向学生介绍氯气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作为化学武器的历史故事。1915年,伊普尔前线阵地上,德军和英法联军两军对阵,英法联军指挥官通过阵前观察,发现德军阵地上出现大量的 “啤酒桶”,顿时感到大惑不解,窃以为德军在开玩笑,遂不以为然,掉以轻心。甚至,指挥官还说:“打赢了大家就有啤酒喝了!”话音刚落,只见德军战壕里许多士兵迅速拧开了“啤酒桶”桶盖。在绵延几公里长的战线上,所有的“啤酒桶”全被打开了,冒出来的非但不是啤酒反而是浓浓的黄绿色的烟。顿时,在风的推动下,一人多高的黄绿色气浪紧贴地面,像潮水一样扑向英法联军阵地。跟在黄色烟雾后面的德国军队,没有开一枪打一炮,就轻松地突破了英法联军防线,把整个战线向前推进了至少4公里,重新占领了失去的一些重要的战略要塞。在这次毒气袭击中,英法联军死伤惨重,这是人类战争史上的一个悲剧,仅仅是由于这个简单的分子式:Cl2。通过这简单介绍历史史实,使学生认识到氯气的毒性。不仅可以活跃课堂,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使学生喜欢上化学课,提高化学教学质量。
学生们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其中有些学生提出用实验来验证,结果发现这个结构式存在不合理之处。肯定了同学们的观点之后,讲述化学史上被人津津乐道的凯库勒关于蛇形苯环的奇幻故事,据凯库勒自己的描述这源自一个梦。那时他任教于比利时的根特大学,某天晚上,又是用功了一整天之后,犯困的他趴在书桌上打起了瞌睡,眼前立刻浮现出不停旋转的碳原子。碳原子构成的长链就像是一条蛇盘绕弯曲,突然这条蛇不顾一切地咬住了自己的尾巴,不停地盘旋在天空中。就在这时他触电般地清醒了,又继续工作了一夜,提出了苯环结构这个极具创意的假说。但是,苯分子的真实结构应当是:六个碳连成环状,苯分子中,既没有单键,也没有双键,而是介于单键和双键之间的一种独特的键。凯库勒的这个结构式虽然是错的,但却是一个美丽的错误,后人为了纪念他在苯结构探究中的巨大贡献,至今一直沿用了他的结构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