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四)加强网络建设,“以技术治网”
除上述手段,还应充分利用技术手段过滤、净化网络空间,实现“绿色上网”。可以采用登录者身份鉴别、信息过滤和截杀、电脑IP地址与地址的对应软件,实时监控不良信息的,记录不法行为者的“击键情况”,提取证据;并可根据其来源、目的地IP和端口决定拒绝或放行。
此外要加强软件产品研发投入,组织专业人员开发具有中华特色的、有利于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融趣味性与思想性于一体的优秀游戏软件,引导网络游戏产业健康发展;加快建设“数字”、“数字博物馆”、“科普网站”等,为中小学生提供丰富的网上精神食粮。
(五)加强中小学生网络,“以德治网”
网络能改变人,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也能改造网络,因此培养大批有“网德”的小网民是这项系统工程中的重中之重。如何有效开展网德教育呢?笔者以为:
第一,在中小学开设网络道德课。
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随着网络热潮的袭来,大部分地区的学校先后开设了网络信息课程,培养学生的基本网络操作能力,把重点放在网络知识的技术层面。而开设“网络道德”之类课程的学校却为数不多,网德教育一直是学校德育工作的薄弱环节。今天,我们所使用的《中学德育大纲》仍是1995年的版本,这己不适应网络时代的教育要求。为此应尽快在全国推广己开设网络道德课的学校所取得的经验,对中小学生进行网德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运用网络功能提高他们对网络信息的鉴别能力。
第二,开展性健康教育。
以往针对中小学生的性教育只局限在性生理上,这远远不够。应使中小学生的性健康教育更全面些,把性、性道德、性卫生、性法制等内容适度扩充进来,促进中小学生知(科学的性知识)、情(健康的情趣)、意(自制的意志力)、行(良好的行为规范)的和谐发展。
第三,利用网络进行网德教育。
建立心理咨询网站,发动广大教师、家长、专家都来上网,以普通网民的身份与学生聊天儿,了解他们的心理困惑,进行教育和疏导,有利于产生思想共鸣,从而形成一股声势强大的正确导向力量。有些德育工作者已经开始这样做,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另外,还可开设网上论坛,就网络道德、网络的负面影响等问题在中小学生中展开讨论,以帮助他们正确判断和处理问题,树立科学的人生观。
第四,开展丰富多彩的道德实践活动。
广泛的社会道德实践有助于中小学生积累社会经验,提高认识水平和能力,促进其思想的成熟。同时能满足他们强烈的自主、成长、表现自我的心理需要,有利于其道德习惯和道德信念的形成,这一点对于以“慎独”为特征的网络道德至关重要。为此,可以建立中小学生参与社区服务和社会公益劳动的制度,鼓励他们为社区服务,为社会服务,促使其接触自然、了解社会、扩大视野,从而增强其对不良信息的抵抗力和免疫力。
(六)加强中小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信息素养包括信息意识、知识、能力、道德,其中信息能力主要体现在信息的获取、加工、处理、利用、交流和信息免疫力等几方面。据,当被问及“你认为上网最重要的功能是什么?”时,有61%的中小学生回答是“聊天”,回答交友的有42. 5%,由此可见广大中小学生信息素养的欠缺。当前大力普及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就是旨在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另外还可以:
(1)在校园网上开设诸如“文科天地”、“理科探秘”、“时事速递”等学科网站,让学生上网查找有关学科的知识内容,把学生引导到知识的拓展、信息的交流、资料的查询等方面来。
(2)学校向学生推荐优秀儿童网站,让他们在文明网站上汲取健康营养;推荐一批优秀的教育资源网站,让他们有目的地搜索,减少接触不良网站的机会。
(3)鼓励中小学生投身创建少先队和共青团网站的实践,在实践中接受教育,引导他们向网络普及的高层次发展。
(4)在平时的教学中,利用校园网布置网上作业,组织学生利用电脑编辑小报或创作页面,在校园网上相互交流,共同提高,使网络成为促进学习的工具。
三、结束语
网络道德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践而就。因此切忌网络治理成为应时之景,流于形式,必须持之以恒,长抓不懈。同时,人们对新事物的认识往往具有滞后性,任何一部社会法规、条例的制定都不可避免会经过亡羊补牢的教训。所以,对待网德教育这个新领域既不能盲目乐观,也不应悲观气馁。我们坚信,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定能取得这项战役的胜利,还中小学生以洁净、健康的网络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