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构建活力实效的历史课堂(2)
2015-01-03 01:22
导读:南宋朱熹说:“事必有法,然后能成”。方法是为内容服务的。如果有整合好的教学内容,没有采取适合的教学方法,教学法方没有为教学内容服务,教学
南宋朱熹说:“事必有法,然后能成”。方法是为内容服务的。如果有整合好的教学内容,没有采取适合的教学方法,教学法方没有为教学内容服务,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不和谐,课堂气氛似死水一般,那么要构建和谐课堂就是一句空话,无法实现教学的有效性。所以,教师应重视教法研究,从学生实际出发,选择和运用不同的教法,求得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的和谐统一,同一教学内容可以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而同一教学方法也可以为不同的教学内容服务,正所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比如在讲述列强侵华战争以及第一、二次世界大战后对战败国处理等问题上可以让学生采用“模拟法庭”形式组成“庭”,列强侵略者一方为“被告”,受侵略方为“原告”,重新整合教材内容,用不同的方式来学习掌握教材内容,让“死”的知识真正鲜活起来、生动起来。实践证明:通过这些形式多样的方法来教学,其效果比满堂灌要好得多,不仅深受学生欢迎,而且使学生在实践中锻炼了自己各方面能力,体验了人格情感,有助于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另外,在历史课堂上,合理地选择使用挂图、模型、投影、录像、多媒体等直观手段,展示历史史实、人物,不仅可以形象、直观地向学生传授
历史学知识,而且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还能打破时空的限制,增加课堂信息容量。这些都有利于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率。
三、教学过程要做到互动、集成
一个班级的师生就像一支运动队,教师就是教练。每一节课就是一次训练,没有科学的方法就不能产生刘翔、邓亚萍这样的世界冠军;同时,没有足够的训练强度,也不会出现中国女排的五连冠。光教师的“一头热”是很难产生高效课堂的。和谐的课堂需要师生互动,也需要生生互动,这种互动就是和谐,就是以生为本,就是有效的教学。生生和谐在课堂上主要是通过合作学习机制实现的,学生的学习合作是通过建立学习小组,共同讨论、辩论、合作、收集资料等方式进行的,并在此基础上达到知识点的理解和共识。
(转载自http://www.NSEAC.com中国科教评价网) 为此,让学生自发组成学习小组,教师作适当的小组成员的调配,开展小组的合作学习、实行组长负责制,制定奖励措施,激励小组与小组之间、小组成员之间的学习竞争,使每一个学生在竞争中求发展。教师可以大胆的把教学的主动权交给小组完成,让学生在体验中感受知识、生成知识,培养学生的合作动手能力,使学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教学中教师要做好导入的设计,选择好教材的切入点和激发学生探究兴趣的问题,启迪学生多向思维。积极组织学生组内、组际、班级间的交流、碰撞。当某个同学回答不出问题时,应给他机会让他选择班上的某个同学帮助他解决,直到找到能帮助回答问题的同学为止。这样既让不会的学生掌握了知识,又可以给其他的学生提供帮助同学的机会,促进同学的友谊,也活跃了课堂的气氛,可谓一举几得。最后全班学生讨论还解决不了的,老师再精讲点拨。
四、教学思想要做到承认差别,因材施教
和谐的课堂应该是全体学生都能参与教学,与教师互动,与同学互动,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收获,但事实上,学生中有特别拔尖的“精英学生”,也有跟不上教学的“弱势群体”,多数是居于中游的学生,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要实施分层教学和因材施教,否则在课堂上有的学生“吃得饱”,有的学生“吃不饱”,有的学生“不会吃”,如此一来课堂上得到教师关注的只有一部分,个别学生失去听课的兴趣,这显然不是和谐的课堂,不是有效的教学。因此,教师既要关注全体学生,又要“特别的爱给特别的学生”,从实际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处理好个别学生与全体学生在教学收益上的关系,不能顾此失彼,应该力求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以上只是我在构建活力、高效历史课堂中的一些不成熟的做法,我相信只要广大历史教师树立正确的思想,不断探究初中历史的教法,一定会大大提高初中历史课堂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