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中,如何以课堂这块主阵地为依托实现教学“提质增效”,教学实践表明,可以从组织教学、课堂设计,教学过程,教学思想等方面进行改革、创新,以提高历史新课程的教学活力与实效。
论文关键词:历史课堂;以人为本;组织教学;课堂教学;教学过程;教学思想
以人为本,实现每一个学生不同程度的发展,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理念的本质所在。然而多年来,历史课堂教学给人们的印象就是枯燥无力的说教,使历史教学失去它的德育功能,失去了它作为人科应有的魅力。随着新课程、新理念的实施和推广,历史课堂教学焕发了生机。“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以生为本;构建具有生命活力的课堂,提高教学的有效性”等成为广大历史教师研究和实践的课题。历史教学“以人为本,构建活力、实效的课堂”的实践表明,构建活力课堂,提高课堂实效,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组织教学要做到、和谐
组织一节课好比演绎一场独幕话剧,都有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但是没有高潮的话剧经不起看,同样没有高潮的课堂教学也经不起听。在教学过程中是否具有民主、和谐的思想,能否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春风拂面,如鱼得水,使之精神集中,产生求知欲和表现欲,进而掀起课堂的高潮,这是上好一节课的先决条件。有研究表明,80%的学习困难者与过重的压力有关,解决这些压力明显有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当学生处于轻松愉快的状态时,视觉、听觉等都会大大提高。不仅如此,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还是激发学生自主意识、激活学生创新思维的沃土。著名的家陶行知先生就指出:“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就是民主”。因此在教学中自觉贯穿民主、和谐的思想,尊重学生的主体人格,平等的和学生一起研讨教学内容,体现课堂上深厚的人文关怀,就需要执教者以民主的语态,诙谐的,平等的教态,亲切的眼神,活跃并带动整个课堂,推动教学的民主化进程。让学生真正摈弃传统教学中的“局外人”的角色,打破课堂沉闷死寂的局面,为调动学生积极性,实现教学任务的圆满完成,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氛围。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调动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才能高效的实施课堂教学计划。调动起学生的表现欲望,才能使学生在课堂上把自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疑惑表达出来,得到教师和同学的肯定与赞赏,产生成功的快感,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自觉性、主动性,形成学习历史的习惯和规律。这样既能促进教师有效的教,更能推动学生有效的学,何乐而不为?
(转载自http://www.NSEAC.com中国科教评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