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历史教学如何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动机(2)
2015-01-04 01:06
导读:三、设置场景,体验感悟动情 按照新课程三维目标的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要紧紧围绕教学内容,创设形式多样的历史情景,再现一个个鲜活的历史生活场
三、设置场景,体验感悟动情
按照新课程三维目标的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要紧紧围绕教学内容,创设形式多样的历史情景,再现一个个鲜活的历史生活场景,以此去感染和震撼学生,让学生从现实中走进历史,置身其中去体验和感悟历史,形成自主学习的活水源头。在 “抗日战争”专题中,可以设置下列历史场景:
一名英国战地记者为了真实报道中国的抗战,从民国二十年初夏来到中国直到民国三十四年深秋回国,在长达14年的中国生活中,下列哪些情景他可能真实经历和记录?(1)民国二十一年春在东北长春看到青天白日旗被新的五色旗取代。(2)民国二十五年十二月十二日在西安看到当时任职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和西北剿匪总司令蒋中正被扣留的军事监禁事件。(3)民国二十六年九月在上海看到中国军队誓死卫国和抗击日军惨烈的战争场面。(4)民国二十九年九月在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看到八路军发动了一次大规模全线出击日寇的战略性进攻战役。(5)民国三十四年九月九日,在南京国民政府中央军校礼堂见证了侵华日军总司令、日本投降代表冈村宁次无条件在投降书上签字的情景。(这几个场景他都能经历和记录:1932年3月日本扶植清废帝溥仪,在长春建立伪满洲国政权;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发生,张学良和杨虎城两位将军发动兵变,扣押蒋介石,逼蒋抗日;1937年8月13日,淞沪会战爆发,中国军队誓死保卫上海;1940年下半年,八路军在华北敌后根据地发起对日寇主动出击的百团大战;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9日,中日双方在南京举行签字仪式)。接着老师可以进一步设置问题情景:“假如你是生活在中国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热血青年学生,在国家面临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该怎么做?”学生的思维一下子被激活,情绪很自然激动起来。这样就将学生带进了约70年前中华儿女抗日的烽火岁月中,使学生在课上成为历史中人,而且通过历史情景的创设,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三维目标在过程体验中自然得到落实。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http://www.nseac.com) 四、精讲点拨方法,感染并激发需求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素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我们深信,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利用时间的重要保证”。因此,在学生合作探究与精彩展示以后,教师要用简洁明了并富有激情的语言去点拨方法,启迪思维。历史学习最基本的是记忆史实和积累史实,学生的兴趣调动和动机激发,思维能力的培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体验都是建立在掌握一定史实的基础上,因而平时教师要通过精讲提炼和点拨方法,让学生掌握有效记忆方法,迅速储备史实。常见的历史记忆方法主要有目录记忆法、要素记忆法、数字记忆法、联系记忆法、关键词记忆法等。在“抗日战争”专题中,可以通过数字法来记忆:“1”:一条基本线索——全抗战,一对主要矛盾——中日民族矛盾;“2”:两大抗日战场——正面战场(国民党)、敌后战场(共产党),两条抗战路线——片面抗战路线(依靠政府和军队),全面抗战路线(依靠广大人民);“3”:三个发展阶段——战略防御阶段、战略相持阶段、战略反攻阶段;三大统治区域——中共抗日根据地、国民党统治区、日寇占领的沦陷区;……也可以协同几种方法来记忆。这样不仅迅速储备史实和夯实知识基础,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五、依托乡土资源,强化学习动机 历史学科所具有的独特性质,使其拥有丰富的课程资源,这些资源就包含当地乡土历史,课堂上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可以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在 “抗日战争”专题中,我们充分利用我市的全国爱国主义基地“抗日山烈士陵园”这一乡土历史资源——可以通过让学生自己搜集相关,并且分组展示,了解“抗日山烈士陵园”的由来。进而让学生走近历史感受硝烟,如“小沙东海战”战况:1943年3月17日拂晓,新四军团以上干部、战士共51人赴延安学习,途经赣榆县小沙东黄海海面时,与日军巡逻艇遭遇,于是发生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木船对铁艇的海战。新四军的将士们用手榴弹和驳壳枪打退了敌人一次又一次进攻,从凌晨一直坚持到黄昏。在这场战斗中,新四军三师参谋长彭雄、八旅旅长田守尧等16名干部光荣殉国。还可以在
清明节前后让学生身临其境前去陵园瞻仰烈士,向长眠在这里的英烈们敬献鲜花,以祭奠英灵。以此激发学生的崇敬之情和爱国之心。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总之,适应当前规范办学和大力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形势的要求,在不增加学生学习负担的前提下,教师应力图通过构建生命鲜活的历史课堂,实现教与学方式的转变,最大限度发挥学生非智力因素的作用,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强化学生学习动机,进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打造优质高效的历史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