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浅谈河南省高校教育资源整合问题对策研究(2)

2015-01-28 01:18
导读:三、整合河南高等资源的策略 (一)完善制度、创新机制,科学配置资源 推动 可持续发展,必须创新体制机制,优化资源配置。在我国传统的高等教育体制

  
  三、整合河南高等资源的策略
  
  (一)完善制度、创新机制,科学配置资源
  推动可持续发展,必须创新体制机制,优化资源配置。在我国传统的高等教育体制下,学校发展规模、速度、质量、效益乃至学校经营、经费投入、教师、招生分配等都受到政府的指令性计划的控制,“高等教育是一个高度集权的,并且是与其他领域完全隔离的封闭性的办学体制,因而很难适应各地的不同情况,同时也使政府以外的其他社会力量很难发挥应有的作用”。因此,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制度应予完善。具体做法是:
  第一,在政府加大对公立学校高等教育的投入的同时,公立学校也应力求通过多种渠道增加资金来源,改变“等、靠、要”的惰性思想,推进适度的高校化,使之经受浪潮考验和经济规律的,促进高等教育资金的合理运营。另外,要给予民办高校相应的资金政策的支持,扶持私立学校走产学研结合的路子,增强自身造血功能。
  第二,破除市、县等区域之间阻碍教育资源自由流动的体制性障碍。在高校之间、高校与科研机构以及其他企事业单位之间建立资源共享机制,相互开放硬件设备,提高设备的使用效率,避免重复建设。充分协调和互息,取长补短。
  第三,广泛吸收社会各界的有识之士参与教育决策,为管理部门提供计划、决策、和信息。例如,在美国,有一个由一些著名企业家组成的、负责设计新一代美国学校的指导机构,即“美国新学校发展公司”,可以说就是一个社会成功参与教育决策的标志性教育机构。
  
  (二)优化结构、提升质量,整合教育资源
  要注重教育的内涵发展,培养高质量的人才,就必须优化教育结构,确保教育质量,培养出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高质量人才。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http://www.nseac.com
  完善河南高等教育的结构,涉及专业结构、师资队伍、人才素质结构等方面的因素。
  第一,优化学科、专业结构。经济和社会生活需要各方面的学科专业人才。一所高校内的学科与专业设置的个性化特征就代表了这所高校的办学特色。河南省高等教育所包括的学科门类、专业的数量及其所占的比重情况只有适应中原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形成具有中原特色的高等教育学科专业结构,与本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区域特色相吻合,才能够与中原经济互动,促进发展。
  第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师资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学校的办学水平和质量高低。这就是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教师的治学精神、态度、方法都会决定一所学校的学风和文化。政府可以通过不同学校之间师资流动、师资培训、师资交流优化师资,建立高校教师资格认证制度,实行聘任制,采取联合教授等措施,形成河南省统一的高校师资市场。
  第三,优化人才素质结构。高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人才素质决定了一个学校的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但是目前河南省人才过剩和人才短缺的现象依然并存。合理定位人才培养标准,注重建立人才培养机制,防止出现脱离学生、企业、政府和社会的要求而导致的教育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之间“两张皮”现象。河南高等教育应培养适应地区结构调整、农业技术推广的技能操作型人才,特别是加强师范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重点培养有关能源、、原开发等专业的技术人才以及乡镇企业人才。
  
  (三)激活机制、开源节流,吸引教育资源
  近年,河南省在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实施了中央和省级政府两级管理,形成了以省级政府管理为主的高等教育管理的新体制。经费筹措体制改革也初现成效,基本上实现了“财、税、费、产、社、基”多种渠道筹措资金。但是“财、税、费”渠道宽阔通畅,而“产、社、基”渠道还依然狭窄、拥堵。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是通过联合共建、有限合作,激活机制,开源节流。
  政府应鼓励社会力量积极介入教育领域,将高等教育的举办权在政府和社会力量之间重新分配,把高等教育办学权让渡给社会,在得益于高等教育的发展的同时,使各投资方能够与政府共同分享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决策权和管理权,形成“财、费、税、产、社、基、科、贷、息”九个渠道构成的区域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多元化的投资格局。
  激活教育资源的重点应该放在发展私立高校方面。私立高校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国家在发展经济、推动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都十分重视发挥私立高校的作用。美国、德国、日本等经济发达国家在发展公立高等教育的同时注重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成效十分显著。而在有些发展中国家,如韩国、泰国、菲律宾、马来西亚,教育大众化程度的高低与高等教育民营化程度也成正比。发掘社会财力,走以民营化高等教育为主的道路不失为发展中国家的明智选择。
  
  (四)立足区域、形成特色,实现规模效益
  增强高等教育对于区域社会的适应性,形成区域特色,既是教育个性化的体现,又是遵循科学发展观、实事求是的做法。高等教育集约扩张应遵循规模适度的原则,量力而行,不能盲目追求速度与规模。要实现高等教育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政府应宏观指挥、调控高等教育区域优化这个系统工程,并发挥服务职能,提供良好的政策、制度保证和必要的物质环境、文化环境。政府通过高等教育资源在学校之间的合理配置,促进教育体制改革,优化高等教育结构,以获得教育资源配置的宏观效益;各高校对获得的高等教育资源进行校内再分配,最大限度地培养合格人才,提供良好的科研成果,实现教育资源配置的微观效益。同时,高校应该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区域优化过程中有参与意识,发挥自身的智力、资源、机构优势,加强校际合作;社会各个方面的力量也应积极支持和参与区域优化,努力在这一过程中实现双赢。 本文来自中国科教评价网
  在“共建、调整、合作、合并”的方针指导下,新一轮高校改革浪潮促成了一批大学城的出现。以高校资源重组为手段,围绕大学建立的社区,为大学生提供了良好的生活学习环境和交通便利条件。大学城这一“高等教育核心区”起到了向外辐射作用。但是这些大学城的建立只是以政府为主导,形式单一,目前还缺乏以企业为主导的大学城。由于引入的市场机制不够,缺乏其独特的资源配置功能,资源使用效率没有充分发挥。如河南省郑州的北大学城,目前是由郑州师范学院、中州大学、河南省商贸专科学校、河南职业学院组成的,虽然名为“大学城”,但学校之间独立分离,学分互不承认,教师不能得到互聘,资源不能互补。即使在同一个院墙内的两所大学(郑州师范学院和中州大学),课程设置也是在封闭的单位进行。政府可以尝试通过学分互换和课程认证制度,在河南省高校间建立统一的课程资源市场,这样就会减少或避免课程资源的重复和浪费。
  
  四、结语
  
  高校教育资源整合是一个动态的概念,需要政府多措并举常抓不懈,需要靠的保障、政府财力的支持,需要靠高校自身和高校以外的合力推动,有组织、有计划、有领导地进行,坚持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统筹兼顾、规模适度、优势互补的原则,克服体制上的条块分割,形成办学的规模效益,杜绝资源的闲置和浪费,实现教育的均衡发展。
  
  参考文献:
  [1]劳凯声.变革社会中的教育权与受教育权[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2]华长慧.服务型教育体系:区域高等教育发展的新模式[J].高等教育研究,2006,(4):35-38.
  [3]谢维和.论高等教育对现代社会的适应[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4):5-12.

上一篇:当前中国教育政策的价值取向探析 下一篇:浅谈从产业集群理论视角看我国高等教育资源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