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科学发展观视野下高校多校区办学研究(2)
2015-02-20 01:07
导读:4.牢固树立“一个大学”的理念。原来由多个学校合并形成的多校区高校,虽然从上来说只有一个法人,但各个校区固有的历史和传统及其不同的生存心态
4.牢固树立“一个大学”的理念。原来由多个学校合并形成的多校区高校,虽然从上来说只有一个法人,但各个校区固有的历史和传统及其不同的生存心态,需要通过整合来形成一个整体,使大学以一个整体的精神风貌和姿态面对,而“一个大学”的管理理念则是实现多校区高校团结的首要管理基础。多校区高校要围绕主校区的大学精神和办学理念,对大学名称、大学标志、大学名的标准字、标准颜色、象征图案等,甚至包括事务用品、办公器具、校徽、外观、工具等,都要进行大学视觉形象设计,赋予办学理念以深刻的内涵,使校园处处渗透学校的办学理念,使身处其中的大学人增强自身的归属感,实现学校的品牌化提升。在此基础上,还要明确大学宗旨。它是一所高校的根本目的,反映了高校的使命和追求,也反映了学校的精神,它不仅是高校的立校之本,也是凝聚整个高校的精神力量,是团结各个校区的灵魂,并促进多校区形成公认的大学价值观和组织行为范式。
5.正确处理集权与分权的关系,慎重抉择适合本校特点的管理模式。美国的多校区高校根据具体情况分别采取了集权或分权校的模式,如何正确处理集权与分权的关系,对具有权力高度集中传统的我国高校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多校区高校的管理要防止出现权力过分集中或过分分散的两个极端倾向,要视多校区高校的具体情况恰当运用集权或分权的管理方式。我国多校区高校自行摸索的以条为主、以块为主或条块结合等办学管理模式各有利弊。多校区高校在进行管理模式选择时,首先应遵循有利于提高办学效益和办学质量的原则。模式选择最理想的结果是各个校区都能提高办学效益和办学质量,模式选择最基本的要求是至少有利于某一(些)校区办学效益和办学质量的提高,同时对其他校区的利益无大的损害。其次,选择管理模式时应遵循因校制宜、因时制宜的原则。另外,管理模式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要根据学校各个阶段发展和变化的情况,适时调整,以利于学校健康发展。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
6.构建跨校区的统一化的管理信息系统。多校区高校规模庞大,在校生常达数万人,并且分布在不同地点,如何对不同校区进行有效的内部管理成为必须解决的问题。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为多校区高校管理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手段。通过信息化、办公自动化、校园网络化、资源数字化的“四化”建设,努力构建“数字化校园”,从而克服多校区办学的时空屏障,降低管理,提高管理效率。为此,多校区高校要建设高性能主干网,根据需要增加信息点,各校区高速互联;建成覆盖主要校区的无线局域网;建成高性能网络存储体系和网络计算体系,提供高性能并行计算服务;建成服务器集群,丰富校级MIS系统、教学资源和制作系统,满足网络和远程教学需要;建设校园消防监控系统、安防监控系统和校园一卡通系统。跨校区的统一化的管理信息系统的最大的优势是不受多校区空间上的限制和时间上的影响,是多校区高校管理变革的一种发展趋势。
7.注重学科融合,发掘新的学科生长点,保持学科的可持续发展态势。规模扩大的多校区高校为学科的交叉、渗透、互补和综合提供了必要条件,但学科并列、专业叠加并不能使学科达到真正的融合。学科融合并产生高效益是有条件的。首先,学校应利用学科综合优势,在学科内容上找到相融的结合点,实现交叉互补;其次,学科的融合有助于学科的发展,在融合过程中发掘新的学科生长点,因势利导培植新学科成长。学科的规划与调整要以建立合理的学科结构为前提,必须深刻把握学科兴衰的规律,在多校区的学科布局与总体规划中尽力避免简单合并同类项或分解大学科,在摸清学校总体学科水平的基础上,紧紧围绕如何利用学科发展的巨大空间,建立承前启后的学科结构框架,以及优
化学科生态等问题开展工作,形成以基础学科为根基、技术学科为主干、应用学科为枝叶的层次结构,从而组建成先进而科学的新兴学科群和交叉学科群,并通过建立工程研究中心、研究院等,真正实现多学科、跨学科的综合,努力创造新的学科生长点,从而保持学科的可持续发展。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8.以人为本,传承与创新校园。经过长期发展、变革和积淀的校园文化,是一所大学宝贵的精神财富。它为大学的发展提供了极大的凝聚力,有着巨大的感染力和教育作用。同时,校园文化又是一把无形的双刃剑,若处理不当,将直接导致文化摩擦升级,文化冲突不断,造成巨大的危害。因此,在继承各校区原有文化遗产和消融各校区间文化壁垒的基础上,建立相互适应、和谐繁荣的文化体系,最终实现多校区校园文化的更迭与创新,应是多校区高校各方面工作中的重头戏。
校园文化虽然有很多表征,但其内核却根植于师生思想深处,因此,铸造以人为本的文化理念是消除文化差异、实现优势文化充分融合的首要策略。以人为本,就是要将人作为校园文化整合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针对广大师生的思想、和文化素养,建立关心人、理解人、尊重人的有效机制,促使大家以主人翁的精神积极推进校园文化的整合。同时,校园文化的整合还必须遵循“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原则,建立富有多校区高校特色的校园文化。
9.校地共建,校企共建,积极拓宽渠道。随着的不断完善,多元化体制的形成是必然的。高校应该借多校区办学的机遇主动出击,采取校地共建、校企共建等措施,建立董事会、基金会、校友会等组织,争取社会、企业、个人的力量,多渠道筹资办学。为此,可考虑如下对策:一是在政策和法律允许的范围内,积极探索大学所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式,多方吸纳社会资金,努力形成多样化的所有制格局;二是在保证正常办学活动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多校区资源优势开展继续教育、产业经营等活动,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三是在、游泳馆等设施的建设中,充分依托地方力量,学校提供图书、优美的校园环境等资源,地方提供资金支持,与地方形成良性互动,共建共享,共创和谐校园与和谐社会。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10.寻求政府支持,推行土地置换与重组,变多校区为单校区。高等教育属国有财产,高校多校区办学的过程也是高等教育资源的配置和再分配过程,而且高校实行多校区办学也是推动所在地科学发展的重要动力。因此,多校区办学同政府息息相关,政府有责任支持高校多校区办学。实行多校区办学的学校也应科学分析我国当前的宏观环境和教育发展形势,积极寻求政府等各方面支持,结合本校实际形成清晰的办学思路和长远的科学规划。
如上所述,多校区办学弊端多多,无论如何谋划,实难有万全之策来应对所有难题。正如原教育部部长周济所言,“历史的经验反复证明,单校区是福,要尽量避免多校区的局面”,高校决策者应争取政府的支持,将那些面积较小、功能单一,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又远离主校区的分校区,根据各校区实际情况,通过校区置换、租赁和开发的资源整合方式,科学合理地配置教育资源,建设一个主校区,最终把多校区高校变成单校区或较少校区的高校。这是降低办学成本最直接和最有效的手段。这样有利于解决高校面临的巨额,减轻学校经济压力,有利于学生成长和教育资源的优化,有利于提高办学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更好地促进学校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目前,有些多校区高校已经在这方面进行了双赢式的成功合作。总之,多校区高校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南,以开放的眼光灵活应对前所未有的新问题,在办学过程中不断地经验,大胆探索,用新的思维、新的机制和新的模式去逐步加以研究和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