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谈论高等教育质量公平及实现(2)

2015-02-28 01:14
导读:三、影响我国高等质量公平的主要因素 1.内部因素 (1)资源。高等教育资源是指在高等教育活动中的投入。高等教育资源的总量与质量对公众能否公平地

  三、影响我国高等质量公平的主要因素
  1.内部因素
  (1)资源。高等教育资源是指在高等教育活动中的投入。高等教育资源的总量与质量对公众能否公平地享有高等教育资源具有重要影响,是机会、过程、结果等公平的基础。发达国家的实践表明,高等教育资源总量与向公众提供的高等教育机会、过程、结果呈正相关,也与在质的层面改善高等教育公平的状况呈正相关。高等教育资源的质量好,提升高等教育的质量就有了充分的支持。发达国家的实践还表明,高等教育资源的质量好,公众就能享受质量优越的高等教育机会、过程、结果的公平。例如,美国高等教育资源相对充沛、质量优越,在公认的世界大学排行榜前100所中占据近50所,其国内高等教育公平与质量公平的状况也较好。在我国,高等教育资源总量与质量较为优越的发达地区,例如,北京、上海、广东等,其高等教育公平及其质量公平的状况相对其他区域也要好得多。
  (2)高等教育质量。高等教育质量是高等教育质的规定性,其中最重要的是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公众要求高等教育质量公平的实质是更多的人能够享有高质量的人才培养机会、过程与结果。作为质的规定性的高等教育质量,其质的多少与优劣,以及能否为尽可能多的人享有,决定了其质量公平的程度。从实践上看,高等教育质量与高等教育质量公平亦呈正相关。在美国,其高等教育的整体质量相对较高,公众对高等教育质量公平的认同较高,心态平稳,很少有像我国公众对高等教育公平及其质量公平那样的关注度与焦虑度。
  (3)高等教育规模。高等教育规模指高等教育的格局、形式或者范围,其实质是架构了高等教育“平台”,深刻影响着高等教育的质量公平,其所架构的高等教育平台的合理性、均衡性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基础。高等教育规模大了,能够融入更多、更好的高等教育的质,也才能去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和改善高等教育质量公平。但是,如果高等教育规模大而无当,那么也会造成资源分散、分布不均,使质量公平随之而恶化。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4)高等教育公平观。高等教育公平观指公众对高等教育公平实质的思想与看法,它决定公众对高等教育公平及其实现的态度与评价方式。高等教育公平观属于人的深层次的认识,左右着在高等教育活动中对公平、质量公平与否的判断、评价。它从理性层次上对教育活动中公平、质量公平与否的认识与感受,一定的观念决定对公平、质量公平的感受与评价,也决定着对公平、质量公平的判断与价值取向。
  2.外部因素
  (1)国家宏观政策。国家宏观政策对高等教育质量公平的影响主要由关于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改革与发展、评价等政策而产生,是一种体制性的影响。政策的影响既可能改善高等教育公平的状况,又可能加剧高等教育的不公平。例如,当前我国高校实行的学费政策,对学生及其家庭而言并不充分符合“优质高价”原则,收费较高的民办大学与收费较低的公办大学之间质量公平具有明显的差距,缴纳更高学费的民办高校学生所获得的高等教育质量却较低。高价却不优质,是“质量差”的重要体现。
  (2)经济发展状况。经济发展状况影响着高等教育资源分配与积累,它以资源形式来影响高等教育质量公平。此外,它还对资源的分布均衡性产生影响。例如,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均衡会导致高等教育资源投入的差异。在我国,东南沿海与中西部的经济差异已造成高等教育物力与资源的明显差异,这对于资源依赖较强的高等教育质量公平而言是十分不利的。
  (3)发展状况。社会发展状况的影响主要是因城乡、阶层、性别等方面存在社会、经济、等的差距,造成高等教育质量享有的不公。例如,“城乡二元”差异使我国社会、经济与文化较明显落后于城市,从义务教育开始我国农村就在教育资源与教育质量享有方面明显差于城市,其效应延续至高等教育阶段,造成农村学生在机会把握、资源与质量享有方面的劣势,表现为高等教育质量享有的不公。如果是农村的女性青年则是更为不幸的弱势群体,在农村,以姐与妹的教育牺牲换取兄与弟完成高等教育学业的例子随处可见。

(科教范文网http://fw.ΝsΕΑc.com编辑)


  四、实现高等教育质量公平的对策
  1.加大高等教育资源投入
  高等教育资源是实现高等教育质量公平的基础,高等教育资源的数量与质量直接影响公众的资源公平程度,制约了质量公平能否得到改善。我国高等教育开始大众化以来,国家对高等教育投入在不断增加。但是,与高速大众化的要求相比,投入的力度偏小,整体的投入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加大高等教育的投入不仅是为了高等教育的发展,而且还要填补我国高等教育资源的亏欠,例如,全国高校历年积累的数千亿元的。
  政府积极推动是促进高等教育质量公平的国际经验。[3]加大高等教育的投入力度最重要的是加强政府的责任。政府在制定高等教育发展规划的过程中,关键要把握经费投入指标,一是高等教育总经费的绝对数额,它取决于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标志着高等教育投入的整体强度,是改善高等教育公平总体状况的基础。二是生均高等教育经费,它决定了学生在校期间能够获得何种质量的教育与训练,是反映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志和改善高等教育质量公平的关键。总经费是基础,而生均经费则是关键,两者对于改善高等教育质量公平是不可或缺的,都是影响高等教育质量公平程度的关键性指标。
  2.加强对高等教育资源投入均衡性的调控
  如果说加大高等教育资源投入总量具有基础性、关键性的意义,那么加强对高等教育资源投入均衡性的调控则是提高其配置结构合理性的必然要求。根据我国高等教育现代化、建设高水平大学和参与国际竞争等要求,高等教育资源的投入按照“985”、“211”及其他高校形成有较大区别的投入梯度,资源投入差异较大。例如,某省的教育部直属高校生均年经费达到7000余元,而省属高校仅有2000余元。这样的投入战略规划注重资源投入的效率是十分必要的,但也难免造成了一定的不公平。因此,需要以“注重效率、维护公平”的方式加强对高等教育资源投入均衡性的调控。否则,资源投入差距就可能造成“质量差”,资源不均衡与“质量差”必将引发质量公平性的问题。
(转载自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3.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是促进高等教育公平和高等教育质量公平的重要基础,也是一条国际经验。“9·11”以后,美国联邦教育部推出了《2002-2007年战略规划》,指出要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拓宽高等教育的途径,以求实现平等和效益的双重目标。[4]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目的是使更多的人能够享有高质量的教育机会、过程与结果。
  4.推进保障高等教育质量公平的制度公平
  高等教育质量公平敏感而又十分脆弱,需要公平的制度进行保障。即使解决了高等教育资源和质量的问题,也并非就能够完全解决高等教育质量公平的问题。这是由于社会不同阶层在享受优质高等教育资源方面存在很大差距,中上阶层无疑是最受益的群体,而中下阶层尤其社会地位较低的弱势群体,在这方面是无法与前者相比的,这一整体状况中美概莫能外。[5]教育公平所强调的是制度公平。[6]通过制度公平的规制,以“注重效率、维护公平”的资源公平配置和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方式,从制度层面保护弱势群体和弱势高校,努力消除导致高等教育“质量差”的城乡、阶层和性别差距,以及高校的“发展差”,从而为实现高等教育质量公平铺平体制性的道路。
  5.创新高等教育质量公平的评价方式
  如果说强调制度公平是体制性要求,那么创新高等教育质量公平的评价方式则是机制方面的要求,它从维护与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公平的目的出发,实施对公平状况的考察,为维护与发展高等教育质量公平提供依据。其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主要是如何在质的层面对高等教育质量公平状况作出客观、准确的评价。评价的内容主要包括反映机会公平的生源状况,反映过程公平的生均资源享有状况,反映结果公平的质量享有与就业机会等状况。通过对高等教育质量公平状况客观、准确的评价,从关注教育公平实然状态转到关注教育公平的应然状态,[7]提高对高等教育质量公平的认识与实践水平,从而不断提高我国高等教育质量公平的程度。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参考文献:
  [1]吴时明,石青青,付莹颖.论高等教育公平的保障体系[J].江苏高教,2008,(3).
  [2]徐小洲,等.高等教育论——跨学科的观点[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秦苏滨.美国追求高等教育公平的经验与启示[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8,(9).
  [4]王明彦.美国高等教育公平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湖湘论坛,2009,(3).
  [5]肖地生.中美两国精英高等教育公平现状比较[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8,(6).
  [6]刘成玉,蔡定昆.教育公平:内涵、标准与实现路径[J].教育与经济,2009,(3).
  [7]赵凌宙.教育质量公平:新形势下教育公平的走向[J].当代教育论坛(宏观教育研究),2009,(7).

上一篇:浅谈我国高等教育性别不公平的外部因素分析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