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关键词: 应用教学 实践性 教学改革
论文摘 要: 作为理工科院校的一门基础课,应用写作教学不仅注重理论性,而且注重实践性。本文从应用写作课程建设的现状和不足出发,分别从学校、教材、教师、教学方法、教学评价方式等五个方面对本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了探讨,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对策。
全面实施素质,是我国21世纪初叶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主要目标。写作课在推进素质教育中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具备写作能力是现代对大学生的一种基本素质要求。能否得心应手地撰写,已成为当今社会衡量人才工作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准之一。
我校作为以工程类学科为主的实用型本科院校,开设应用写作课尤为重要,因为学生走出校门之后,有的进入公司从事工作,有的进入财税部门工作,但更多的是从事诸如工程、、技术、物流、操作等技能性较强的工作,这些工作都与日常的应用文写作密不可分。但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我校的应用写作课程开设较晚,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拥有这种实用性写作能力,配合我校的实践教学改革,我从学校、教材、教师、教法、评价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希望加强和改进应用写作教学,提高学生的应用写作水平和市场竞争力。
一、重视应用写作课程的建设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在《写作》1981年第5期《作文要道》一文中说:“大学不一定要能写诗歌,但是一定要能写工作和生活中实用的文章,而且非写得既通顺又扎实不可。”叶老的这句话,在当时就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从那以后,应用写作就成了各高等院校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计划向市场经济的过渡和制度的逐渐实施,新的应用文种不断增加,学习和运用应用文的热潮在国内掀起,应用文写作的教学和研究在不断升温,成为一个新的社会“热点”。 (科教范文网 fw.nseac.com编辑发布)
目前,应用写作课是许多高等院校普遍开设的公共基础课,但许多院校对其一直不够重视,把它当作普通的基础课来对待,没有重视它的特殊性,即没有把它当作一门技能来认识,在各课程中处于弱势,最主要的表现是课时安排不足,一般只有30—36课时,这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除文科类院校普遍开设这门课之外,理工科院校常常忽视应用写作课程的建设。
二、选编更为科学的教材
在教学改革的进程中,课程教材建设是关键。目前有关应用写作的教材很多,但良莠不齐,普遍存在如下问题:首先,现有的应用写作教材体例基本遵循“基础理论”和“文体写作”两大块。而在文体写作一块,有基本依照先文体知识介绍,再例文阅读,最后习作训练。这是一种重理论轻感知的体例,有悖于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其次,从教材的模块来看,一般开篇就是公文写作,接下来是事务文书、科技文书、财经文书、文书等的写作,这些文体,往往是按照一定的程式,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工作内容来填充文章内容,这对于没有任何职务、没有工作经历的学生来讲,无从下笔,更不用说基础知识比较差的学生了。最后,由于应用型本科非中文专业的特殊性,适合的优秀教材比较缺乏,普通院校的教材往往针对性不强,而且内容老化,例文陈旧,时效性不强,教材内容滞后于社会的发展变化,不能很好地适应应用写作教学的需要。
要解决教材不适的问题,我们的做法是,在现有的众多应用写作教材中,选择文种丰富、体例完善的教材,我们目前使用的教材的模块包括行政公文、公关文书、事务文书、法律文书、财经文书、会议文书、科研文书、申论八块,体例包括文种概述、(各部分)写作要点、模式应用、实例示范、指点迷津、练习案例、知识链接。这部教材文种全面,内容丰富而不繁杂。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 )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编辑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