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当前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发展的若干问题(2)
2015-04-12 01:09
导读:三、辅导员队伍培训有待深化 江省高校是全国最早推行对辅导员进行上岗培训的省份之一。目前,江苏省已建立了三个辅导员培训基地,对辅导员进行有效的
三、辅导员队伍培训有待深化
江省高校是全国最早推行对辅导员进行上岗培训的省份之一。目前,江苏省已建立了三个辅导员培训基地,对辅导员进行有效的培训。表明,一方面,对辅导员进行培训是十分必要和有效的;另一方面,高校辅导员培训工作需要大力加强,培训制度有待完善。江苏高校辅导员培训工作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培训内容联系实践不够。培训内容拘泥于上级文件和政策解读,脱离工作实践的发展需要,对实际工作和现实生活中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涉及少,急需和实用的新知识少,多停留在一种理论上的培训,未能重视和加强辅导员实践能力的培养,这很难激发辅导员进一步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2.培训形式单一。培训形式依然沿袭传统思路,主要采用“专家授课”与辅导员“分组讨论”的方式,缺乏灵活性,且专家授课多为“满堂灌”,辅导员参与性不强。尽管“专家授课”“分组讨论”是一种有效的方法,但“团队训练”“模拟”“案例分析”“观看教学片”等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来培训辅导员的方式非常符合年轻辅导员的接受,需要更多地采用。
3.教学资源整合不够。目前,各高校对辅导员的培训多由各高校自己开展,虽然都建立了国家级和省级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但其培训的教学工作主要仍由基地所在学校的部分专家担任,而对同一地区或其他同类高校的教师资源整合不够、利用不多。辅导员校际间的工作交流少,使得他们的工作思路闭塞,视野不够开阔,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辅导员队伍、业务素质的提高。
4.培训制度不够完善。一是缺乏系统的质量评估制度和激励机制,如教学质量评估、学员培训效果评估等,缺乏可操作性强的制度体系。二是制度不严,培训制度多停留在制度的制定上,对相关的学习制度、考勤制度难以严格执行;由于矛盾突出,一些辅导员即使参加培训,也时常请假处理别的工作,不能静心学习。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整理)
四、辅导员队伍考评有待细化
高校辅导员职业考评就是对辅导员在一定时期内的学生和管理工作作出评价的过程,是对辅导员在工作中的成绩和不足进行的系统的描述。目前,江苏高校虽然普遍制定了辅导员工作考核办法,进行一年一度或两年一度的考核,但考评指标太多太细,考核缺乏必要的张力与弹性,辅导员工作疲于奔命,陷入具体事务之中。辅导员职责的不确定性导致工作难以量化,考核缺乏必要的依据和标准,无法根据辅导员工作的实际绩效形成奖惩体系。《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辅导员队伍建设状况自查报告》中提到:“辅导员考核的科学化水平有待提高。辅导员考核的量化数据少客观性较弱、主观性较强。”甚至还有个别院校在管理的实施过程中,由于缺乏相关
规章制度的支持,对辅导员工作的评价往往不能量化,导致辅导员的工作量与所获评价不能达成一致。同时,在日常工作中,由于失去了考核的约束与监督,一些辅导员对于工作质量的要求逐步降低,流于形式,做“面子工程。”我们的调查也涉及了这一问题,结果显示,认为“不科学、没有体现工作特征”和“没有考核差不多,不能体现优胜劣汰,干好、干坏一个样”的辅导员占到了总数的58.6%,而对辅导员考核办法持肯定态度的只有36.5%。考评体系的不完善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辅导员的职业成就感,也影响了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整体水平。
五、辅导员队伍职业有待实化
1.职业选择。中国是一个大国,但还不是资源的大国。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的过程中,就业压力很大。再加上全球危机的影响,江苏省内的大学生和全国其他省的大学生一样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形势,这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在此背景下,许多辅导员从事这一职业便是一种无可奈何的选择。我们的调查也证实了这一职业选择的无奈。调查显示,有12%的辅导员选择这一职业是因为“现在危机背景下找工作不容易,有个辅导员工作已经蛮好了”,15.3%的辅导员就是为了能够留在高校,还有7%的被调查者很直白地选择了“辅导员工作只不过是一个跳板”。不论是何种原因,有34.3%的辅导员不是因为“喜欢高校辅导员工作”才选择这一职业的。另外,有28.1%的辅导员“选择这一职业的动力来源”只是“服从组织安排”,也就是说并非是本人自愿、主动的选择结果。在个别访谈中,当被问到“您为什么选择高等学校辅导员(岗位)职业”时,有一位受访者直言道:“我选择高校辅导员这个岗位,主要基于下列考虑:一是因为当前的就业是严峻的,找工作很困难,特别是
世界经济危机的环境下,更加加剧了就业的严峻形势。现在
研究生找工作也难了,甚至是‘海龟’(海归)找工作也不那么顺利了。二是因为在高校当辅导员,其发展空间大。上可以当干部,当专业教师;下也可以做管理。当然我也不想一辈子当辅导员,辅导员就与T台上的模特一样,总是吃青春饭的,没有一辈子都走T台的。”
(科教范文网http://fw.ΝsΕΑc.com编辑)
2.工作倦怠。工作倦怠又称工作枯竭症。工作倦怠常表现出来的症状有三种:一是对工作丧失热情,情绪烦躁,易怒,对前途感到渺茫,对周围的人、事漠不关心。二是工作态度消极,对服务或接触的对象越发没有耐心。三是对自己工作的意义和价值的评价下降,常常迟到、早退,甚至开始打算跳槽或转行。调查表明,高校辅导员中存在着比较严重的工作倦怠现象,表现为生理上,经常产生疲劳感,精力难以集中;心理上,感到思想政治工作没有意义,没有价值,对待工作冷漠、厌倦,对工作缺乏进取心,情绪波动大,性急易怒,时常有离开工作岗位的想法;行为上,工作中尽量减少接触或拒绝接纳学生,消极对待上级布置的工作,主要是为了应付上级的安排,不能结合学生的实际而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