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关键词:诚信 传统道德 诚信
论文摘要:诚信是我国传统道德的重要规范,注重诚信是中华民族的道德传统,中国传统的诚信观特点有二。一是诚信是一个人立身处世之本;二是诚信是交友的基本道德准则.当代大学生诚信滑坡,迫切需要进行诫信教育.传统的诚信观教育,有助于大学生从本体价值的高度来重视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可以通过在大学普遍开设以诚信为核心内容的教育通识课程、努力提高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和营造社会诚信的大等方式来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参7.
1中国传统的诚信观
诚信是我国传统道德的重要规范,注重诚信是中华民族的道德传统,诚信作为一种美德被提倡和宣传,在我国有着非常漫长的,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它可以追溯到文明的源头.最早提到“诚”是古籍《尚书》,它是指人们笃信鬼神的虔诚.《周易》中的“君子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而对于“信”,早在《诗经》中有所涉及,《礼记·礼运》则用“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来描述原始社会的道德状况,以为讲信用重然诺,就可以创造和谐的社会.大约从先秦时期开始,就已经开始把“诚”与“信”连在一起使用,如《苟子·不苟》中有“诚信生神”一语.此后在其他时期的著作中,也不断出现“诚信”连用的情况.例如,成书于西汉时期的《盐铁论·世务》中讲:“诚信著乎天下.”唐代吴兢所撰写的《贞观政要》在卷五《诚信第十七》中讲:“君之所保,惟在于诚信.诚信立则下无二心.”武则天也讲:“凡人之情,莫不爱于诚信.”.等等.北宋的周敦颐在《通书·诚下》中,了诚信的思想,提出“诚,五常之本,百行之原也”的命题,认为仁、义、礼、智、信及孝悌等一切有关的行为,皆以真实无妄的“诚”为根本或本原.
也是从先秦开始,“诚信”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和广泛深人的阐发.儒、道、法、墨等家都有论述或涉及.中国传统的诚信观可以做如下概括:
第一,诚信是一个人为人处世的基本道德准则.在“以人为本”的中华传统文化中,是很注重一个人做人为人是否诚实、真实.奉诚守信的人,可以得到人们的信任和器重,也可以给人以力量,而那些虚伪和狡诈的人,往往为人们所不齿,见到这种人,惟恐避之不及.“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做人做事,都要讲究实事求是,表里如一,言行一致.
第二,诚信是人际交往的基本道德准则.人总是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怎样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诚信二字,就成为我们古人信守的道德原则,成为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传统.传统道德观认为,讲信义是在正常社会交往中结交朋友的基本准则,强调朋友之间彼此信任,坦诚相待.
2当代大学生迫切需要进行诚信教育
今天,“诚信”二字在社会生活中使用的频率越来越高,人们都在呼唤诚信,同时也感受到自己的周遭生活缺失诚信.曾经一度被世人认为处于象牙塔的大学生们也不例外.据《中国青年报》的一次调查表明:中国青少年的诚信度随年龄的增长递减,大学阶段达到诚信的最低谷.这一方面说明我们多年的诚信教育的苍白无力,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大学生的诚信危机非“一日之寒”,对大学生进行诚信教育实乃当务之急.大学生诚信滑坡现象明显.
大学生诚信滑坡现象的主要表现如下:
(1)作弊.近年来,大学生诚信缺失的事例屡屡出现在我们身边.在大学校园里,考试作弊现象已经是一个公开的秘密.作弊形式也由过去的抄夹带、传答案等“秘密行动”发展到公开抄袭、集体作弊等,带手机,发短信,买答案,甚至找枪手替考.尽管各高校采取了最严厉的处罚措施,但这股风头并没有被遏制住.时常听到严厉处分大学生考试舞弊被抓的报道,但考试舞弊风并未被遏制.调查显示,大部分学生对作弊现象强烈不满,要求改变这种现状.然当下大学的作弊率”仍居高不下,这在很大程度上和学分、奖学金有关,学生不辨是非不以之为耻,有个别大学生竟然还振振有词的美其名日为:上进心强,不甘落后.”
(2)“借贷不还”.一是骗贷逃贷:部分大学生出具虚假贫困证明骗取助学贷款,借贷不还,甚至就不打算还.二是拖欠学费:家里按时给足了学费,结果被拿去吃喝玩乐谈朋友泡网吧,甚至从事赌博等违法行为,能拖就拖,能欠就欠,使许多高校每年被拖欠的学费一直呈递增趋势.
(3)骗取特困生奖学金.目前许多高校对特贫困生有优待政策,某些大学生就千方百计弄假证明谎称特困,骗取特贫困生奖学金.
(4)制作假.调查还发现,作假不单单是改成绩.有60%大学生认为,在就业应聘时“不作假、典型一大傻.”很多大学生认为,改简历是为了找到理想的工作.
(5)频繁跳槽.2005年6月,北京96家用人单位的统计显示,后3年内跳槽率达到70%.有人认为这是当代大学生诚信的缺失,对所在单位不负责任:“短时间内频繁跳槽,很难深入了解一个公司或者行业,新的单位也会怀疑你的诚信和忠诚度,对以后工作不利.”而大学生则辩解,工作环境和预期目标相距甚远、个人能力得不到施展、待遇偏低是迫使他们频换工作的主要原因.不少毕业生以工作轻松、条件舒适、待遇好、高为择业标准;有的把到社会最需要的地方去”改为“到拿钱最多的地方去”;有的甚至放弃所学专业到发达的东南部和大城市去改行也不愿到人才奇缺的最能发挥专业才能的地区建功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