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论析“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了解自我”

2015-05-16 01:12
导读:教育论文毕业论文,论析“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了解自我”样式参考,免费教你怎么写,格式要求,科教论文网提供大量范文样本:   [关键词]了解自我;教学设计;职业价值观

  [关键词]了解自我;教学设计;职业价值观

  [论文摘要]文章就“职业发展与就业”课程“了解自我”模块的教学设计的基本方面进行了探讨就如何整合教学内容中各因素之间,心理因素与职业行为之间的关系;如何从认知、技能、理念、行动四个层面有层次地设计教学目标;如何通过教学方法和教学程序的设计完善教学模式提出建议。

    2007年12月13日,部办公厅下发《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的通知,指出“从2008年起提倡所有普通高校开设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贯穿学生从人学到的整个培养过程”。随着通知的下发,很多学校逐步开设了相关的课程,但因为课程尚处初设阶段,教学设计上还存在不少问题。本文专就“了解自我”模块的教学设计,提出设想。

    一、教学内容设计

    教学设计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教什么”。目前,“了解自我”模块虽然涉及了一些职业心理的基本内容,如兴趣、价值观、能力、性格等,但其往往把这些心理因素视为孤立的点,对各个心理因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及这些心理因素对职业行为的解释关注不够。而这正是挖掘“了解自我”的内容深度,帮助学生系统、透彻地了解自我的关键所在。笔者以为,可以从三个系统来分析职业心理,即动力系统、效能系统及风格系统。

    1.职业心理的动力系统。该系统包括职业兴趣、职业价值观等。它对个体职业活动起发动、维持、巩固、深化作用。它体现的是个体喜欢什么职业、想从事什么职业的心理取向,考察的重点是个体对于职业的倾向性。兴趣是个体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个体一旦对某种对象产生兴趣,会对它给予优先注意,并且对该对象表现得感知敏锐、记忆牢固、耐力持久。同时,兴趣往往与愉快的情绪体验相伴,这种体验会降低人们认识事物、从事活动时的艰辛感、枯燥感,而体验到更多的满足感,因此,兴趣往往成为人们活动的重要动力之一。当兴趣对象指向职业时,就形成职业兴趣。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及对自己的行为结果的意义、作用、效果、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价值观是随着人们认知能力的发展,在和教育的影响下逐步形成的,一旦形成后,相对比较稳定,它对个体的需要、兴趣、动机等都起着一定的调控作用。

    2.职业心理的效能系统。该系统主要是指职业能力。它要表征的是,个体能够从事什么职业。考察的重点在于职业对于个体心理特征的要求。职业能力有一般能力与特殊能力之分。前者是指完成大多数职业活动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如一般学习能力、言语能力、数理能力、推理等。后者是指在特殊活动领域内完成某项专门活动所必需的能力,如文书能力、能力、能力等。心家斯特朗(E.K.Strong)曾将兴趣、能力与成就间的关系比作一艘带有舵和马达的船:马达(能力)决定船的速度,舵(兴趣)决定船的方向,成就好比是这艘船在一定时间、一定方向上行进的距离,由马达和舵共同决定的。

    3.职业心理的风格系统。该系统主要指行为风格。广义上讲,是指一个人的一般行为特点,是个体已经形成的较为稳定的行为方式和行动倾向。狭义的则指认知风格或认知方式。目前人们并没有完全认同行为风格会影响职业活动这一观点。而事实上,行为风格作为个体独特而又不太容易改变的心理特征,对于职业活动的影响是显著而且恒久的。

    为了方便学生理解,教学时我们将职业心理的各个系统分开介绍,但各个部分是有内在联系的,如性格中的外向指数与职业兴趣中的社交倾向常常会有连带关系,即外向指数高的,社交的倾向也会更明显一些。因此,我们有必要引导大学生对自我职业心理的各个部分进行整合:一是将职业心理各个系统的特征联系起来分析,探寻其内在一致性;二是分析、解释、协调各个系统之间或系统内部不一致的成分,并寻求解决方案。

    二、教学目标设计

    “了解自我”模块的教学目标究竟是什么?在现行的教学中,有些人认为是协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心理特征,目的在于“澄清”。笔者以为,此模块的教学,可以实现澄清、接受、发展的阶梯式目标。“澄清”不只是简单地让学生了解自己的测评结果,而是在促进其认知分化、提升其评估技能基础上的自我了解。“接受”是使学生能够坦然面对评估结果,并能与社会的需要结合起来,达到情感、理念的认同和转变。“发展”是使学生能够针对自身的心理特点进行强化与拓展。上述目标实际上涵盖了认知、技能、理念、行为多个层面,具体分述如下:

    1.认知复杂度的提升。认知复杂度指个人建构系统中分化与统整的程度。以职业价值观为例,认知复杂度高的人含有比较多的建构,他们可以结合薪酬的高低、安全性的高低、能力发挥充分与否、兴趣满足与否等很多维度,做出综合判断。而认知复杂度低的人往往根据单一的维度来进行判断,如薪酬高低。大学生特别是低年级的大学生,由于实际涉人的职业较少,对于职业价值的认知往往比较笼统,分化程度较低,因此,在澄清其自身的职业价值观之前,我们要通过各种途径展示职业价值的多元化,比如,介绍舒伯的《职业价值观问卷》,解析巧项职业价值维度,拓展大学生对于职业价值的认知分化程度。认知是评价的基础,职业价值认知复杂度的提升有助于其形成较为合理的职业价值观。

    2.心理评佑技能的提升。对自我职业心理进行评估的目的,不只是让大学生了解自己的职业心理,更重要的是让其了解评估职业心理的方法和程序,提升自身的评估技能。因为个体的职业心理是会发生变化的,如果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就很难经常性地评判自己的职业心理,并加以调节,以适应外界的变化。以职业价值观为例,我们可以通过职业价值观问卷测评、职业价值拍卖、职业生涯风暴等方式帮助大学生澄清自己的职业价值观。在每一项活动结束之后,不仅要引导大学生对评估结果进行反思,还要引导其对评估过程进行讨论,如职业拍卖活动结束后,可要求其对拍卖活动本身进行评判,即对拍卖活动的时间安排、拍品设置、拍卖的指导语等加以讨论。有些活动本身就可以请学生主持,这样的讨论、实践可以拓展学生对各种评估方法的认识,提高他们对评估方法的操作技能。

上一篇:高校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的对策探讨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