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关键词]中国特色;地位观;教育目标观;教育改革观;教育基础观
[论文摘要]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党逐步形成了系统化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观。文章通过对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观的分析,从教育地位、教育目标、教育改革、教育基础等方茴进行了系统归纳和概括。正确理解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观,对进一步坚定社会主义方向、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意义。
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党的历届领导集体根据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认真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逐步形成了系统化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观。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当代中国共产党人,从中国国情出发分别提出了一系列符合中国国情的教育思想,形成了具有鲜明时代特色、民族特色和实践特色的教育思想,形成并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指明了方向。
一、教育地位观
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优先发展教育、建设资源强国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重要战略任务。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的历届中央领导都高度重视教育,一直把教育放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整体布局的重要方面。
邓小平把教育放在国民战略重点的地位。作为我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的邓小平同志认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教育是现代化的基础,四个现代化的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而科学技术人才培养的基础在教育。他指出: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能上去,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在他看来,教育和科技都是国民经济的战略重点,是关系现代化建设全局和社会主义历史命运的根本大事。邓小平重视教育,他认为:知识不是立即就能得到的,人才也不是一两天就能培养出来的,所以要抓教育,而且要从娃娃抓起。为了要实现教育的优先发展,他曾经指出:我们千方百计,在别的方面忍耐一些,甚至于牺牲一点速度、把教育问题解决好。在邓小平优先发展教育的思想下,党和始终把教育作为关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社会主义历史命运的一个根本问题。
江泽民继承和发展了邓小平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的思想,强调将教育纳人国民经济战略发展的重点和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之中,切实将教育作为先导性、全局性和基础性的知识产业和关键的基础设施,摆到优先发展的战略重点地位。江泽民指出:教育是人才培养之基和立国之本,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极为重要的基础工程。“国运兴衰,系于教育”,只有发展教育事业,才能开发和培养科技人才,普及和提高广大劳动者的科技知识和水平,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只有把教育搞上去,才能从根本上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取得领先地位。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我国教育发展给予了高度重视,多次强调教育在国家发展、民族振兴中的重要作用。胡锦涛强调,“教育涉及千家万户,惠及子孙后代”。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他再次强调“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并对教育地位作出了一个新的定位,把教育问题放在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之首。胡锦涛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还指出,中国的未来发展,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归根结底靠人才,人才培养的基础在教育。他强调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教育工作,切实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推动我国教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努力把我国建设成强国,为我们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人力资源保证。
二、教育目标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什么呢?围绕这个问题,邓小平创造性地丰富和发展了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观点,在认真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根据时代发展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客观要求,从我国改革开放的实际出发,明确提出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作为我国新时期教育的培养目标。“四有”目标集中反映了我国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对人才培养的根本要求,它既是我国教育理论的重大创新,又是教育实践的新的理论指南,对于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新时期教育改革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江泽民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江泽民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振兴,全民有责。在继承邓小平“四有”新人目标的基础上,江泽民同志进一步提出,教育要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努力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与此同时,江泽民还对青年学生提出了“四个”统一,即坚持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坚持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坚持树立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要成为“理想远大、热爱祖国的人”,“成为追求真理、勇于创新的人”,“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成为视野开阔、胸怀宽广的人”,“成为知行统一、脚踏实地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