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关于对大学生职业价值观调查的几点思考

2015-05-21 01:11
导读:教育论文毕业论文,关于对大学生职业价值观调查的几点思考论文模板,格式要求,科教论文网免费提供指导材料: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现状;原因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现状;原因

  论文摘要:文章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对当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指出了大学生职业价值观问题出现的原因,为处于正在转型时期的我国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提供一些真实性数据和参考性意见。

  当前,中国特色建设正处在社会深刻的转型时期,大学生就业问题成为当今社会关注的热点。大学生在选择职业时都会受到一定动机的支配,而择业的动机一般都是由价值观决定的。价值观在职业选择上的体现,就是“职业价值观”。大学生的职业价值取向往往是社会职业价值取向的晴雨表,它不仅影响着大学生的择业与就业,影响着大学生将以什么样的姿态投入到社会工作和生活中去,甚至还会影响社会的安定。因此,认真审视和分析当代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项大课题。

  本文通过对河南师范大学信阳师范学院、洛阳师范学院、商丘师范学院、周口师范学院的大学生的问卷,对大学职业价值观进行了调查研究。每一学校随机抽取400人,共计2000人,采取问卷调查为主、辅以座谈和访问的方法。问卷调查的回收率为99%,有效率为98.7%。在此基础上,对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进行了分析,试图为教育者找到合理的对策提供一些参考性意见。

  一、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时代特征

  “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是大学生在职业选择中所表现出来的倾向性态度和选择性行为,是大学生对自身价值的定位,它为大学生进行职业选择,实现就业目标提供重要尺度。”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变迁以及的发展,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

  1.大学生就业观念不断更新,但功利色彩凸显。大学生就业观念不断更新,在择业时注重知识与,“官本位”在逐渐淡化。在“你最理想的职业是什么”问卷中,“去外企或者合资企业”占28.25%、“自己创业”20.18%、“从事贸易”19.26%、“做"13.12%、“到教育科研机构”13.01%,“其他”6.18%。调查显示,非国有企业已成为大学生的重要选择,还凸显大学生对知识密集型单位的青睐,并且大学生正逐步树立自主创业意识。不过,大学生择业观念中功利性色彩也很明显。在“你愿意在内地还是沿海就业”问卷中,55%的大学生选择了沿海城市。而沿海城市的外企成为47的大学生的首选。在“你愿意在就业还是城市”问卷中,77.4%的大学生不愿意选择农村。在“你选择职业时主要考虑的因素”问题上,大学生的选择依次是“能发挥个人特长符合个人兴趣”(42.01%)、“福利待遇好”(29.99%)、“工作稳定”(18.89%)、“学习条件好,有利于深造”(5.10%)、“此工作对社会贡献大”(4.01%)等,明显看出,“福利待遇好”(29.99%)比“此工作对社会贡献大”(4.01%)更容易决定大学生的择业取向。大学生希望物质与精神并存,实际与理想兼得,这种务实的观念从总体上来说符合社会进步的要求,但背后所隐藏的明显的急功近利倾向也不可忽视。从问卷明显看出,当代大学生更多地趋向于物质条件安逸舒适、收入丰厚的地区和岗位,从而使大学生择业的功利色彩凸显。

  2.大学生竞争意识不断增强,但诚信危机凸显。大学生在择业中表现出很强烈的竞争意识。面对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和就业压力,许多大学生在校期问就对就业问题表现出积极的关注。有的提早准备,了解市场“行情”,按照社会需要塑造自己;有的则主动学习知识和技巧,并灵活应用;还有的甚至从低年级开始就关注就业市场的变化,并将学习、、社会实践与就业紧密地结合起来。对于自身弱点,大学生的自我评价分别是“没有工作经验”(32.15%)、“知识能力储备不足”(24.37%)、“不够好”22.85%)、“自我定位不够准确”(13.63%)、“其他”(7.0%)。过去许多大学生只是一味地追求如何去,如何找到理想的就业单位,也就是注重择业的结果,而忽视平时的就业准备,即择业的基础。如今,不少大学生意识到“学业”是“择业”的基础和前提,要想在就业竞争中获胜,就必须努力提高竞争的“实力”。但同时,大学生在诚信意识方面还认识不够。大学生认为,未来职业所需要的个人品质为“勇于创新”(28.11%)、“乐于参与竞争”(20.12%)、“合作”(16.88%)、“踏实”(17.89%)、“诚信”(12.01%)、“好交际”(4.99%)。在大学生看来,诚信绝不是竞争中绝对需要的品质,这说明他们虽然具有竞争意识,但其实并不了解竞争的真正实质。同时,许多大学生改变了以往“干一行,爱一行”的态度,而根据自己的发展需要“爱一行,干一行”。在“工作一年后你会选择跳槽吗”问卷中,73.1%的大学生认为一年换一份工作应该比较适合自身职业的发展,因而选择了“非常会选择”,而“不会选择跳槽”的只有13.2%。与之相反,社会上被调查单位90%不赞同频繁跳槽,认为频繁跳槽的大学生职业稳定性差。

  3.大学生重视自我发展,但责任危机凸显。调查表明,在当代大学生的心目中,就业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更是一个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过程。许多大学生在择业时,首先注意能否发挥个人的才能,这是与他们择业动机中突出自我发展,追求长远的人生发展目标相一致的。在上述“你选择职业时主要考虑的因素”问题上,大学生首选“能发挥个人特长符合个人兴趣”(42.01%),位居“福利待遇好”(29.99%)、“工作稳定”(18.89%)等项前列。大学生普遍认为只有发挥个人特长,实现个人抱负,才能提高自己在市场的竞争力,从而通过自我努力以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实现自我价值。同时,大学生职业价值观还明显表现出矛盾性。他们既有强烈的集体主义情感,却又普遍缺乏主人翁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一般情况下,个人利益应该服从集体利益”问卷中,“非常同意”20.75%,“同意”55.27%,“中立”20.11%,“不同意”3.44%。在“你愿意选择贫困地区的单位吗”问卷中,“非常愿意”(9.3),“愿意”(13.9%),“中立”(40.5%),“不愿意”(24%),“其他”(12.3%)。大学生赞同兼顾、集体、个人三者之问的利益,但在对待自我和他人、自我和集体的时候又容易将自我放大,从而忽视他人与集体对自我的意义,不愿意去做艰苦的工作。

上一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观论析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