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2.2结构效度
本研究采用Sattath和Tversky于1977年提出的ADDTREE聚类方法对量表进行结构效度分析。Gati等在验证职业决策困难的结构时,也是采用ADDTREE聚类方法二这种聚类的方法不同于SPSS,SAS等软件提供的聚类分析需要确定使用的各种方法因此结果更为准确[t6'1图1为量表聚类分析结果:
2.3辨别效度
本研究中要求被试对自己职业选择把握的程度做一个评估,分为五个的等级(从1表示“完全没有把握”至5表示“完全有把握”)。以平均分为标准将被试分为“有把握组”和“无把握组”,进行差异对职业选择有把握和无把握的被试在“缺乏决策过程知识”、“职业自我”、“职业信息”、“内部冲突”的得分以及问卷的总分上,差异显著。见表3
3讨论
3.1问卷修改中职业决策困难类型的问题
经过预测后,最终问卷保留了7类职业决策困难,删除的3类困难分别为“不合理的信念”、“缺乏动机”和“获取信息方式”。 整体看来,在择业中当前的大学生比以往大学生的观念要务实,并没有突出的不合理想法因此,原版的CDDQ中“不合理的信念”这一类的职业决策困难可以不包含进去。但是,由于中的差异,问卷中的不合理信念未必就是我国大学生在择业中真正的想法,比如:“只要有兴趣,就一定能成功”,“工作一定要在大城市”而不合理的信念对职业决策过程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因此在今后的研究中还需要进一步考察同样也是由于就业压力以及我国整个社会,大学生毕业后普遍希望能找到一份工作,即使部分毕业生选择考研也是为了日后能找到更满意的工作。因此,“缺乏动机”这类职业决策困难在我国大学生中并不突出“获取信息方式”这一类的困难中的两个项目在项目分析时都被删除:这也许是我国大学生大多职业自我效能感较高,对于认识职业的方式也不重视所造成的。
这三类职业决策困难反映出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但它们对于职业决策影响都是举足轻重,不容忽视的。在今后的研究中需要突出这方面的中国特色,真正反映我国当前大学生的职业决策困难。
3.2结构效度问题
将修改的问卷与原CDDQ的职业决策困难类型的结构相比,有一定的差异。除第一大类困难“缺乏准备”外,余下两类困难可以重新命名为“外部信息紊乱”和“内部信息紊乱”这可能是由于我国高校职业比较滞后,大学生对自己的职业生涯并没有较好的规划。因此并不了解要如何作出职业决策,对于需要获取的信息以及决策的知识都很欠缺,只是到了快要毕业的时候才匆匆忙忙的进行职业规划和决策。
从当前毕业生的实际情况来看,修改后的问卷中还未能全面的反映大学生的职业决策困难:大学生在择业时会考虑到将来的职业生涯发展,而原CDDQ并未包含这类困难。因此下一步的研究中应该将有关职业生涯规划的困难包括进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