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人力资源视角中的高校教师激励机制分析(2)

2015-06-01 01:10
导读:2.激励方案设计重物质因素,忽略精神关注。激励机制的方案集中为金钱或物质奖励,很少关注精神激励,忽视了教师自我价值实现满意度等因素。马斯洛

    2.激励方案设计重物质因素,忽略精神关注。激励机制的方案集中为金钱或物质奖励,很少关注精神激励,忽视了教师自我价值实现满意度等因素。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告诉我们,高校教师既有基本物质需要也有不断满足自身成长和发展以及教师自身价值实现的需要。他们既希望充分发挥个人才能,又希望充分实现自身价值,更希望贡献于社会。

    3,激励措施刚性凸显,柔性缺失。刚性激励措施是政府或部门制定的带有强制性的文件或规定。目前许多高校的刚性化激励措施凸显,缺失了柔性化人文关怀和精神奖励。激励文件规定只有具备了某些规定的资格条件,规定级别的学术刊物或规定的奖项才能享受相应的待遇或晋级,使教学科研工作一定程度上变得功利化。高校教师往往体会到是自己的智慧和辛勤工作带来的只是物质财富而已,为培养学生付出的那种精神劳动和自紊惑得不到关注。柔性激励是不依赖于政府机构和管理部门制定的规定,而是通过组织的人文关怀和精神激励,依照共同的价值观和文化精神氛围,在心中产生具有感情性、亲和力和愉悦的心情.从而激发其内心深处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为实现组织(学校)目标达成共识。相对一般组织,高校教师高知识层次决定需要层次和内容差异化明显,强烈的精神需要和事业上的价值实现往往超过对物质的追求;强烈的事业心和自我意识决定了高校教师具有较强的成就动机。因此,他们喜欢以其独特的方式为共同的目标和有创意的成果努力,注重强调工作中的自我引导和自我管理,而不愿受到物化条件的约束。一旦现在工作没有吸引力,或缺乏充分的个人成长机会和发展空间,他们会很容易地转向其它组织,寻求新的职业机会。

    4.专业技术职务评聘信度缺乏,弱化了激励机制。高校教师在职称评聘、各类奖项和各级政府的人才培养工程评定过程中,信度不足。一方面虽然对不同系列、档次的专业技术资格提出不同的学历、能力、实际工作业绩的量化要求,但由于高校教师无论从事教学、科研或其他有关培养人的活动,都是脑力劳动,这些活动既难以通俗量化,又具有效益的间接性,同时还表现为较强的学术性、独立性和多样性,对个体素质难以量化评价。另一方面由于受中国和体制影响,中国人注重人情关系,专家学者也不例外。在职称评聘、一些奖项和各级政府的人才培养工程评审过程中,除了学科差异外,尽管管理部门制定了一系列体现公平、会正合理的规则和程序,但人情关系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公平信度和评审质量,影响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5.科研成果评价追求数量,忽略质量和学科差异,违背科学研究的规律。由于受高校排名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高校对教师科研成果的评价盲目追求数量,管理部门对科研成果的质量关注不够,制定了一系列文件规定,要求教师在一定的时间内发表定量论文。科学研究是一项创造性的探索活动,其充满了不确定性和偶然性,且探索活动需要一个过程,需要从事学术研究人员潜心研究,硬性规定时间、数量等量化限制,导致部分科研成果失去了应用价值;同时在科学研究的过程中学科差异存在不平衡,一些工科学科一个小实验结果或许就是一篇SCI论文,而一些基础学科或边缘学科要经过教师多年殷殷无闻的潜心研究,才能做出较好的结果。这样的评价标准,一定程度上助长了科学研究的浮躁之风和学术腐败,违背了科学研究的规律,挫伤了高校教师的科研积极性和创造性,抑制其潜能发挥,影响了高校教师从事原创性科学研究的主观积极性。

    四、用资源优化离校教师激励机制

    把握和挖掘人的潜能,调动人的积极性是管理的基本目的。而激励是调动人的工作积极性的原动力,用好人才、育好人才、激发人才的创造性和留住人才是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核心。在学长期的理论研究和企业的长期实践过程中发现,激励是调动人的精神作用的最有效的办法。怎样才能有效地调动高校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关健在于如何构建有效的激励机制。笔者试从以下几方面加以分析。

    1.激励机制应注重主体激励,形式灵活具有个性差异。高校教师作为一个特殊的人力资源群体,有鲜明的特征。而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以“人”为核心,强调一种动态的心理、意识的调节和开发,管理的根本出发点是“着眼于人”,其管理归结于人与事的系统化。把人作为一种“资源”,既然是“资源”就得小心保护、引导和开发。在知识和信息化时代,灵活且具有个性的主体激励模式更能体现高校教师的需求,挖掘教师的最大潜能。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迅猛发展和全球化的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主体精神正逐步成为我国经济的核心,其基本原则是自立、独立、创新,使个人最有价值和强有力的素质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主体激励模式是指管理者与教师形成良性的主体互动关系,同时学校对教师的价值导向和制度保障促进教师主体地位的确立和主体性发挥。价值观导向是以中国管理文化中“立德、立功、立信”和刚健有力、宽厚待人为主要价值取向,强调个人主体的自律和内在超越,激励教师成为真正的能动主体。制度保障能为教师创造和提供灵活多样的价值实现机会,不断提高教师的主体能力。

上一篇:关于高校教师激励的节制变量及其匹配关系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