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浅谈高校教师分层激励模式的构建

2015-06-01 01:10
导读:教育论文毕业论文,浅谈高校教师分层激励模式的构建论文模板,格式要求,科教论文网免费提供指导材料:   高等学校已经普遍认识到激励在教师中的重大意义,并将

  高等学校已经普遍认识到激励在教师中的重大意义,并将教师激励工作作为高校资源开发与管理的核心内容。教师激励对于高校的优化和提升学科发展水平有着决定性的意义,同时也是激发教师创造力、创新能力的有效办法。为了实现学校发展目标,各个高校都非常重视教师激励,积极探索多样化的激励方式,创造一个宽松、公平、公正、公开的竞争,构建有效、全面的激励机制,促进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断提高。在激励的实践过程中,也暴露了一系列的问题,特别是忽视教师群体差异性、“一刀切”的现象较为普遍。为此,笔者在激励理论的下,结合高校教师群体的特点,探讨构建种具有针对性的分层激励模式。

  一、高校教师分层激励问题的提出

  激励是一种引起需要、引发动机、指导行为,有效实现目标的过程,是通过调整外在因素而影响内在因素,从而使被调整者的行为向组织所期望的目标发展。其激励过程如图1:

          

  因此,激励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不仅具有外在因素的影响,更需要充分考虑人的内在因素。

  高校教师是一个具有高学历层次从事知识性劳动的特殊群体。方面,知识水平和认识能力,显现了高校教师对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判断更具有自主性、理智性和深刻性,决定着高校教师的内在因素的复杂性。另一方面,高校教师劳动的复杂性、创造性、示范性、合作性的特点,决定他们的需要层次的多样性特点。面对这样的特殊群体,采取什么样的激励手段,如何充分发挥激励机制的作用,一直是高等学校管理实践过程中所面临的重要问题之。

  目前,高校采取的激励手段主要包括:(1)薪酬和福利激励。首先大力推行制度改革,建立起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岗位津贴”体系,其次,对不同程度的贡献实行与之相匹配的奖励,如很多高校都制订政策对获得科技成果奖、发表高水平文章、出版原创性著作等实行奖励。(2)精神文化激励。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对教师提供和谐人文关怀(比如柔性管理,关心教师健康与生活等)、学术、学校事务的参与等方式来满足教师对尊重和信任的需要,使其对学校产生归属感,激发教师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创造性地完成工作,达到激励的目的。(3)工作激励。比如实行“给机会、压担子”,提供富有挑战性的工作;实行”学科带头人+创新团队”的人才组织模式,既增强学科带头人的责任感和自我实现的荣誉感,又增强了团队成员的归属感和集体荣誉感等。(4)发展激励。主要围绕为教师创设发展条件、提供发展机会、拓展发展空间等实行激励。

  实践表明,以上激励措施的实施,对激发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进而对提高高等学校质量和科研水平、提升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的作用是显著的,但也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如,重物质激励,轻精神激励:重群体激励,轻个人激励;重职称激励,轻岗位激励;重、科研激励,轻教学激励等。此外,激励过程中个普遍现象是忽视高校教师在年龄、心理过程、个性心理倾向、个性心理特征等不同而形成的差别化需求,缺乏对教师工作动机和成长目标的现实分析,或者激励手段上“一刀切”,或者激励目标与激励手段不匹配,从而不能达到预期的激励效果。

  对此,笔者认为,充分认识教师需要的差异性、重视对教师工作动机和成长目标的分析,构建分层的激励机制,是提高激励效果的有效手段。

  二、高校教师及其需要的层次分析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的需求从低到高一般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五个层次,在一定时期,人的行为是由主导需要所决定的,而且只有尚未满足的需要才能起到有效激励的作用。

    高等学校教师作为以教书育人、传播科学文化知识为己任的高知识性群体,已经不是简单地满足自身“生存”需要,而具有了较高的精神追求,其劳动的创造性和复杂性特点使他们有较强的发展性需要,其劳动的示范性特点使他们有较强的自尊自重需要,其劳动的合作性特点使他们具有建立融洽的人际关系的需要,教育实践不断变革的特点决定了他们有追求新知识的需要。值得指出的是,较高的精神追求并不排斥必要的物质需要。现实中高校教师的薪酬收入应该说能够为教师的基本生存提供保障,而此时教师所关注的物质需要更多地体现在相对公平的物质、福利报酬上。也就是说,对于高校教师的物质激励,不是简单的物质数量多少,而是相对于他们所付出的劳动的收获与社会其他行业以及同行业中其他人员的收获比较。这在整体上反映了高校教师需要层次的倾向。

  另一方面,我们还可以进一步分析不同层次的教师的需要倾向。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对高校教师做不同的分类。比如,从教师从事的学科上分,可以有理科教师、文科教师、工科教师,从年龄上分,有青年教师、中年教师、老年教师等等。在以需要的倾向性为出发点分析教师状况时,笔者认为,由于教师自身的工作成就、发展潜力不同,所处的工作地位不同,对于需要的倾向性已显示出差异性。无论何种类型的学校,其教师可以分为如下层次:

   1.精英群体。这是一所高等学校水平和层次的象征。作为这一群体的人员,有着广泛的社会影响,享有崇高的学术地位和学术权威,比如两院院士、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科技项目的首席科学家等等。他们大多已经超越了尊重的需要,达到了需要的最高层面。

上一篇:人力资源视角中的高校教师激励机制分析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