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关键词:高校教师 激励机制 教师
论文摘要:高校教师是高校办学的主体,是实现目标的主导力量。如何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是高校资源管理中的重要问题。因此,高校必须建立多样的激励机制,激活整个教师的队伍,为高校发展提供坚实基础。
一、高校教师激励制度的意义
1.有利于教师队伍稳定
高校教师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有职称、住房、科研经费、进修和国内外学术交流等;教师的需要义具有一定的层次性和相对性。因此人事管理部门要把实施激励和教师的多层次需求结合起来,以此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确保稳定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形成。
2.能强化教师的角色意识和角色行为
在高校教师管理中对教师进行激励,一方面可以使表现突出的教师进一步得到认可、强化他们的角色意识和角色行为,增强他们作为知识时代教师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其他教师找出差距,从而修正和调节自己错误的角色意识和角色行为,提高自身素质,自觉履行岗位职责。以此,有效的激励有利于创造一个相互学习、取长补短的教师队伍氛围。
3.能激发教师的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
有效的激励有利于营造一个不断进取创新的群体氛围。在这种氛围下,能够激发教师的创造性,使创造潜力得到全面发展。
二、建立多样的高校教师激励机制
1.目标激励机制
从管理的角度看,对高校教师实施各种激励措施,就是要调动教师在某些方面的积极性,以实现组织(学校或政府)在这些方面的奋斗目标,使组织获得竞争优势。在运用目标激励策略时要注意让教师参与制定目标,使学校的工作目标与教师个人的发展目标融合在一起,使教师充分认识到学校目标的实现与事业的追求和个人的前途息息相关。要将学校的总体目标转化成具有激励性的教师个人目标,由他们个人去努力实现这些目标,并赋予他们相当的自主权。学校的总目标要起到应有的激励作用,其目标设置要明确、具体、有层次,将学校总目标化之为阶段性的目标,分解为各级管理层次、管理部门、教师个人的具体目标,并且要把目标落实到组织、部门和教师身上,使目标和责任联系起来。
2.自主灵活的激励制度
工资制度是目前现代社会的主要分配方式:我国高校教师工资分配制度权下放,由各高校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本校的工资制度。
根据高校性质的不同,采用不同的工资分配方式:部属(省属)大学教师的工资主要由政府拨款支付,各级职称教师的工资级别、和工资总额由教育部批准,但在工资总额的范围内,校长依据已有的工资级别,参考全国及本地区与本校相似学校的工资标准提出具体建议,学校可根据本校情况及教师工作能力和表现,来决定教师的实际工资;民办大学可由校长依据本校的状况,提出建议,由校董事会决定教师的工资级别和工资标准,决定年度性自动增资的幅度决定奖励性增资的发放标准和发放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