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二、后大众化时期:对多元符合型高等质量观的反思
进入21世纪以来,结构功能主义思潮对我国领域的影响逐渐减弱,而后结构主义、建构主义等思想逐渐开始在高等教育学界复兴,一些学者对于高等教育质量的内涵、外延和价值进行了反思。尤其在2003年进入高等教育后大众化发展阶段以后,我国高等教育质量发展陷入信任危机的困境;一些相关研究从高等教育质量价值内涵、国际比较以及我国高等教育质量发展的现实问题出发,对高等教育质量内涵在新下内在建构展开了进一步的思考。
龚放(2002)在《高等教育多样化进程与质量观重构》中首先分析了高等教育多样化发展的必然性和现实性,由此引出在高等教育发展多样化的背景下,我们的高等教育质量问题需要从质量观的高度进行解构、重构。龚教授认为应当从“受教育者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要求和规律”、“学科发展的内在逻辑与相关性”、“社会,特别是用人单位对高等学校知识、技能和素质要求”三个维度进行衡量和判断,并要求我们的高等教育不能止于理论和专家认同,要勇于对我国的高等教育质量标准进行实践探索并得到师生双方的共同认同。
周泉兴(2004)对高等教育质量标准进行了特征、价值取向和结构体系上的思考。他认为:高等教育质量标准应该具有稳定性与发展性的统一、基础性与多样性的统一、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的统一这四个基本特征。高等教育质量标准具有内适性、外适性、个性化等三种价值取向,它们应当统一于高等教育质量标准之中。由此,他提出了我国高等教育质量标准体系结构应当建立在才培养层次、人才培养规格、学科类型体系之上。 您可以访问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查看更多相关的文章。
胡建华(2005)运用高等教育价值观审视高等教育质量的内涵。他认为: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从社会本位的价值观出发,在对高等教育质量内涵的理解中,“将高等教育利于社会、国家发展的价值置于首位。”这是一种不全面、不科学的高等教育价值观。他认为,我们缺失的是从受教育的角度去感悟、体会的高等教育质量观。高等教育质量观应“以满足学生需要为基础、以促进学生发展为前提。”基于此,我们对高等教育现有的质量目标、质量实现途径和方法及其质量评价需要重新审视。
高等教育质量是一种兼有主客观价值判断的价值存在。当前,基于改进的技术型质量观、基于客体满足的适应型质量观是最为常见的。从精英到大众,我者对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应当具备的高等教育质量形成了较为一致的观点:即大众化的高等教育质量应当是符合国家、社会、人民多方需求的、多元发展的价值存在;在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后,一些学者对高等教育办学过程中存在的质量意识不强、质量观念偏差等现实问题进行了价值反思,后结构主义和建构主义的高等教育质量观开始逐步形成“以人为本”、“尊重规律”的价值特征。
三、建设高教强国:国家层面的多层创新型高等教育质量观
伴随着后结构主义和建构主义思潮对我国高等教育质量观的影响,我国学者对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内涵、目标、步骤的研究进一步深入;我国高等教育以提高办学质量为核心的全面发展态势已初步形成,强国战略视野下的高等教育质量观正在朝国家层面、多层系统的创新型高等教育质量观转变。
(一)高等教育质量观体现国家层面意志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是国家层面的决策意识,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战略的逻辑起点就在于树立国家宏观层面“从大变强”的质量意识。早在1999年,周远清就从国际意识、素质意识、改革意识三个层面对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对我国社会、、文化发展的重要性进行了论述,他认为我国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是国家的意志和的必然,同时他强调:“21世纪的高等教育也是更加重视质量的高等教育”。邬大光(2008)则认为,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是国家层面的重要战略选择。他指出:“高等教育强国是具有国际竞争力、与经济强国相伴的,是我国政府具有长远眼光的战略选择。”瞿振元(2009)也认为:“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并不仅仅是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需求,更是国家富强、民族崛起的需要。”他从大国崛起经验以及我国未来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两个视角论证了国家意志层面的高等教育质量建设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必然。